35 開源節流
【溯源】
戰國·荀況《荀子·富國》:“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馀,而上不憂不足。”
【釋義】
比喻在財政經濟上增加收入,節省開支。
【故事】
有一年,子虛和烏有所在的村子遇到了干旱,田里的莊稼因缺水而日漸枯黃。大家焦急萬分,卻怎么也想不出抗旱的好辦法,只能到村中僅有的一口水井去挑水澆地,井旁時常排起等待打水的長龍。
烏有和子虛田里的禾苗也因缺水而枯黃,他們也只得耐心地排在打水的隊伍里,希望能多挑一擔水去澆地。
一天,烏有和子虛正挑著水桶排隊呢,井前的一位老者忽然大聲喊道:“水井里的水位又下降了。井水已經不多了,大家一定要節約用水,千萬不要潑灑了呀!”
子虛聽了那老者的話,決定不再繼續排隊挑水了,他對烏有說:“咱們走吧。”
烏有詫異地望著子虛,說:“田里的莊稼還等著咱們的水去澆呢,馬上就輪到咱們了。你這是要去哪兒呀?”
子虛說:“這口井里的水怕也維持不了幾天了。光節約水是不行的,咱們還是去尋找新的水源吧。”
烏有聽子虛說得有道理,就隨子虛一起上山去找水。
烏有和子虛終于在山中找到了可以彌補井水不足的山澗細流。在他們的帶領下,村中的年輕力壯的村民都上山去找水,從遠處擔水回來澆地,而把村中的水留給那些年老體弱的村民。
就這樣,村莊里的人們靠著開源節流的辦法,戰勝了那一年的干旱。
【智慧語林】
單純的節約不是致富的根本方法。沒有見過哪一位富翁是靠省吃儉用而聚集出巨額的資產。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如果還要抱著“節儉致富”的思維,抱著小打小鬧、小財小富的保守意識,最終也不會成為巨賈富商的。
節流有必要,開源是根本。
上一篇:師出無名典故故事|師出無名釋義
下一篇:張口結舌典故故事|張口結舌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