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楚王好安陵君》注釋,意譯與解說
楚王好安陵君①,安陵君用事。景睢邀江乙②使言于安陵君曰:“楚國多貧民,請以云夢③之田貸之,耕以食,無使失所。”安陵君言于王而許之。他日,見景子,問其入之數。景子曰:“無之。”安陵君愕曰:“吾以子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與人而為恩乎?”景睢失色而退,語其人曰:“國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
——《郁離子·靈丘丈人》
【注釋】
①楚王:楚宣王熊良夫。安陵君:楚宣王寵臣,其姓無考,名壇,封于安陵,故號“安陵君”。②景睢(sui雖):楚國大夫。江乙:魏人,仕于楚, 有智謀。③云夢: 古代澤藪名, 故址在今湖北省境內。
【意譯】
楚宣王寵愛安陵君,安陵君得以主持朝政。大夫景睢用話激江乙,讓他向安陵君提出建議:“楚國有很多貧民,可以把云夢一帶的農田租給他們耕種以自食其力,免得流離失所。”安陵君報告楚王后,建議被采納。過了一段時間,安陵君遇見景睢,便問他出租田地后可以得到多少租稅。景睢回答:“沒有。”安陵君驚訝地說: “我以為你是為楚王謀利才提建議的呢,原來是白送給貧民,你想做他們的恩人么?”景睢愕然失色,趕緊走開,之后,他對人說:“國家岌岌可危了。當官的只想謀私利而不管百姓死活, 這是一條危險的路呀!”
【解說】
《戰國策》中有《江乙說于安陵君》篇,記載江乙如何為安陵君討好楚宣王而出謀劃策,和安陵君如何通過表示殉葬而獲得楚王的歡心。本寓言中的楚王、安陵君、江乙和景睢在歷史上,都實有其人。借歷史上的人物而編出一篇故事,是劉基創作中的常用手法。寓言中的安陵君其本質仍是歷史上的安陵君:以維護主子的利益為己任。這副嘴臉由他吐出的一句話刻畫得維妙維肖:“我以為你提建議是為了給國王謀利,誰知原來是把它白白送給窮人!這樣做是為了讓窮人感謝你么?”劉伯溫用“愕”形容安陵君說此話時的神志,更能窺視他的內心世界。孟子說“民為貴君為輕”,一旦本末倒置,治國者就要誤入歧途。圖謀私利而忘民, 是所有亡國者的共同特征。因此景睢慨嘆“國危矣”。景睢和安陵君恰好形成鮮明對比,對一個政權而言,景睢這類人物才是真正的忠臣。
【相關名言】
不務先富民, 而唯言益國, 豈有民貧于下, 而國富于上邪?
——蕭子顯
上一篇:《劉基·楚太子養梟》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墨翟·楚王好細腰》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