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起鳳·大面孔》注釋,意譯與解說
吾師張楚門先生設帳洞庭東山時,嚴愛亭、錢湘舲俱未入詞館①,同堂受業。一夕,談文燈下,疏欞②中有鬼探首而入。初猶面如箕,繼則如覆釜,后更大如車軸;眉如帚,眼如鈴,兩顴③高厚,堆積俗塵五斗。師睨④微笑,取所著《橘膜編》示之曰:“汝識得此字否?”鬼不語。師曰:“既不識字,何必裝此大面孔對人?”繼又出兩指彈其面,響如敗革⑤。因大笑曰:“臉皮如許厚,無怪汝不省事也。”鬼大慚,頓小如豆。師顧弟子曰:“吾謂他長裝此大樣子,卻是一無面目人,來此鬼混。”取佩刀砍之,錚然⑥墮地。拾視之,一枚小錢也。
——《諧鐸》
【注釋】
①詞館:舊時泛稱詞臣(文學之臣)的官署,清時作為翰林院的代稱。②疏欞(ling):稀疏的窗戶格子。欞,窗檻上雕刻成各種孔格花紋。③顴:顴骨。④睨:斜眼看。⑤敗革:破舊皮革。⑥錚(zheng)然:金屬撞擊的聲音。
【意譯】
我的教師張楚門在洞庭東山教書的時候,嚴愛亭、錢湘舲都還沒有進翰林院,一同在堂里讀書。一天晚上,大家一起在燈下談論文章,有個鬼把頭從窗欞里伸進來。開始鬼的臉像簸箕那么大,接著就像一口倒扣的鍋,然后變得更大,像個車軸;眉毛像掃帚,眼睛如銅鈴,兩個顴骨高大寬厚,堆積的塵土足有五斗多。張先生斜眼看了它一眼,微笑著,順手拿起他寫的《橘膜編》給它看,問道:“你認得這些字嗎?”鬼默不作聲。張先生說:“你既然不識字,何必裝出這么個大面孔來嚇人呢?”張先生接著又伸出兩個指頭彈那鬼的臉,發出破牛皮一般的聲響。張先生大笑著說:“你臉皮這么厚,難怪一點都不懂事。”鬼萬分羞愧,那張大面孔頓時縮小得像一粒小豆。張先生回頭對弟子們說:“我說他一貫裝成這個大樣子,原來卻是個沒面目的東西,到這里來鬼混。”說罷拿起佩刀砍鬼,只聽到“錚”的一聲掉在地上。拾起來一看,原來是一枚小銅錢。
【解說】
大面孔,它始終處于變幻的狀態:開始“如箕”,接著“如覆釜”,然后又“如車軸”,最后“如豆”直到消失。在這些比喻物中到底哪一個是真正的面孔呢?這就要來看一看“大面孔”的主人了。鬼,是大面孔的主人。無論是神話傳說,還是封建迷信,鬼總是以恐嚇為本,在這兒當然也不例外。開始時它的面孔只是像個簸箕,但是就這么大的面孔對于毫無思想準備的人來說,也是夠吃驚的了。鬼見人毫無反應,也就得寸進尺,不斷增大它的面孔,到了像車軸那么大,這時如果人們完全被它嚇倒,那么它也就可以洋洋得意地控制別人了。可惜它遇到的張先生毫不畏懼,步步進逼,使它的面孔小得像豆一樣,最終原形畢露,原來只是一枚小銅錢而已。“大面孔”,只不過是虛無的假裝出來恐嚇人的東西,它的主人也不過是一個外強中干的家伙,遇上張先生,就無立足之地了。不難看出,在這篇寓言中作者流露了對社會的強烈不滿,腐朽的封建統治,難道不是靠著那張“大面孔”在維持嗎?只是統治者的“大面孔”要比那鬼的“大面孔”更容易嚇倒人,人民在它的淫威之下,過著災難的深重的生活。然而,人民并不會永遠被那些“大面孔”嚇倒,一次又一次的農民起義,不正說明了人民的覺醒嗎?!他們已看清那些統治者的虛弱本質,要把所有的“大面孔”都趕出歷史舞臺。本文深刻揭露了“大面孔”的本質,它對于廣大人民的醒悟與其說是起了暗示的作用,還不如說是一種號召與鼓動,人民只要不被“大面孔”嚇倒,勇敢地起來進行斗爭,任何 “大面孔”都會原形畢露。
【相關名言】
人民不喜歡假話,那怕多么裝腔作勢,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話,都不會打動人們的心。
——艾青
生活是欺騙不了的, 一個人要生活得光明磊落。
——馮雪峰
上一篇:《莊周·大冶鑄金》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柳宗元·大鯨》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