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周·佝僂承蜩》注釋,意譯與解說
仲尼適楚, 出于林中, 見佝僂①者承蜩, 猶掇之也。仲尼曰: “子巧乎! 有道邪?” 曰: “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②;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③株拘④;吾執(zhí)臂也, 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 萬物之多, 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 不以萬物易蜩之翼, 何為而不得?”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疑⑤于神,其佝僂丈人之謂乎!”
——《莊子·達生》
【注釋】
①佝(gou)僂(lou):駝背。②錙(zi)銖(zhu):古時衡量名稱,六銖為一錙, 四錙為一兩。喻最小最輕。③厥 (jue): 通橛,樹樁。④拘:止。⑤凝:褚伯秀《南華真經(jīng)義海纂微》以為當作“疑”,王叔岷《莊子校釋》 以為 “疑”猶 “擬”也。
【意譯】
孔子到楚國去,穿過樹林的時候,看見有一個駝背老人在粘知了,就好像拾取一樣容易。孔子問道:“你是憑技巧呢,還是獲得了道?”回答說:“我已獲得了道。經(jīng)過五六個月的訓練,在竿上累疊兩個丸子而不會掉下來,那么失手的機會就很少;累疊三個丸子而不掉下來,那么失手的機會就只有十分之一; 累疊五個丸子而不掉下來,那就好像拾東西一樣容易了。而且我安處身心,就好像樹樁一樣靜止,我用手臂持竿,就好比枯木之枝一樣穩(wěn)當,雖面對天地之大,萬物之多,卻只專注于知了的翅膀上,我心無二念,不愿以其它東西而轉移對知了翅膀的注意,還怎么會粘不住知了呢?”孔子聽了回過頭來對他的學生說:“用心專一不分散,就可比擬神工,就正是說的這位駝背老人啊!”
【解說】
記得從前小學課本中有“小貓釣魚”的故事。小貓對外面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新鮮,都發(fā)生了興趣,不像駝背老人那樣專心致志,結果什么都沒有抓著。現(xiàn)在許多卓有成就的人物,當年也許都從這則小小的故事里獲得過莫大的教益。而駝背粘蟬的故事則從正面影現(xiàn)了這個道理。其人背雖駝,卻能勝過常人,就在于他能拋開一切雜念,用志不分。他其實并不是用有形的手去捉知了,而是把全身心都化作了自然,與知了交游,所以萬無一失。由此推行開去,凡事只要能進入與自然同化的忘我境界,也就能得心應手,無所不能了,這就是道與技的區(qū)別。技尚是一種有我的境界,有我則物我對立,以我應物,雖心細如發(fā),謹謹然如履薄冰,也難免有疏忽閃失。而道則是一種物我同化的自由境界,處身如樹樁,執(zhí)臂如枯枝的駝背老人正是這種得道的象征。然而,世界上的誘惑太多了,名譽、金錢、女色都是討人喜歡的狐仙,稍一分神,就可能使你走上歧路,所以要達到“不以萬物易蜩之翼”的境界實在是很不容易的。
【相關名言】
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是在于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恒心。
——法國·法布爾
學必無所蔽而后可。
——陸九淵
上一篇:《趙南星·佛也要錢》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管仲·傅馬棧最難》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