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河豚魚說》注釋,意譯與解說
河之魚, 有豚其名者, 游于橋間, 而觸其柱, 不知遠去。怒其柱之觸己也,則張頰植鬣①,怒腹②而浮于水,久之莫動。飛鳶過而攫之,磔③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觸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
——《讀柳子厚三戒》④
【注釋】
①張頰植鬣(lie):鬣即魚頷下小鰭。意為張開嘴巴豎起鰭兒。②怒腹:挺著肚子。③磔(zhe):裂開,撕裂。④《讀柳子厚三戒》:蘇軾作。見于《柳河東集》的附錄部分。柳宗元的《三戒》是一組寓言,包括《臨江之麋》、《黔之驢》、《永某氏之鼠》。作者借麋、驢、鼠的形象,諷刺“世之惡人”或“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于禍”。蘇軾“讀柳子厚三戒而愛之,又常悼世之人,有妄怒以招悔,欲蓋而彰者。游吳,得二事于水濱之人亦似之,作二說,非有意乎續子厚者也,亦聊以自警。”
【意譯】
河里有一種叫河豚的魚,在橋下嬉游,撞上了橋柱,不懂該游開得遠些,免得撞上橋柱,反而認為是橋柱撞了自己而發怒,就張大了嘴巴豎起胸鰭,翻轉身子挺著肚子浮在水面上,許久不動、老鷹飛過抓住它,啄開它的肚腹,它因此而死。喜歡游泳,不懂得適可而止,因為游泳撞到了東西,不曉得自我檢查,卻大發其怒,以至于破腹而死,可悲啊!
【解說】
儒家經典《禮記》曰:“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欲惡,七者勿學而能。”佛教也有“七情”的說法,“怒”也列其中。可知“怒”為人情之常,本身并無甚可討論的。問題在于“怒”緣何而起和“怒”之程度等等。見敵人逞兇、奸佞賣國、宵小擾政、老弱受欺……,不免怒火中燒,人們將與之同仇敵愾;若因狂妄、妒嫉、氣量狹小、自尊心過強,只知責人不知罪己……,而致無名火起,就與本寓言中的河豚一樣,而為人不齒了。再者,“怒”作為情緒之一,正常的發泄是可以的,過度則有百害無一利。中醫有怒傷肝之說,是就養身而言。大怒往往導致失去理智,于己于人都有患害,甚者招致殺身之殃,就跟本寓言中的河豚那樣,“磔腹而死”;更有甚者,禍國殃民,成歷史之罪人。因此, 先圣有 “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告誡, 西門豹有佩韋之舉, 林則徐書“制怒”之銘。東坡先生也是有見于此, 特制《河豚魚說》, 以警告“不知罪己, 妄肆其忿”的人們。德意志諺語說: “憤怒以愚蠢始, 以后悔終。”知悔而止, 正是作者的愿望, “磔腹而死”是不知悔過的結果, 那是最可悲的。
【相關名言】
憤怒使別人遭殃, 然而被憤怒駕馭的人受害更大。
——俄國 列·托爾斯泰《讀書之輪》
憤怒以愚蠢始, 以后悔終。
——德意志諺語
上一篇:《崔敦禮·江蟹趨海》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莊周·渾沌之死》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