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注釋,意譯與解說
松之性直上。雖數(shù)尺,自亭亭也。有人移之盆盎①,置之華屋之內(nèi),屈其枝,縛其節(jié),灌之溉之,蓬蓬如偃蓋②焉。非不取悅于人,然以視夫岫嶺之間,干青天,凌碧霄,矯矯郁郁③于嚴(yán)霜積雪者,相去何如也?嘻,士君子之失身于人, 亦猶是耳。
——《雜著十種·寓言》
【注釋】
①盎(ang):一種腹大口小的盛器。②偃(yan)蓋:仰倒的大傘。偃, 臥倒, 倒伏。蓋,車傘, 車蓋。③矯矯郁郁: 高大茂盛的樣子。
【意譯】
松樹的天性喜歡筆直向上生長,雖然只有數(shù)尺,卻也亭亭聳立。有人將松樹移植到花盆瓦盎中去,安置在華麗的屋舍之內(nèi),使它的枝干彎曲,又將它的末節(jié)旁枝縛扎起來,不斷去灌溉培植,直到枝葉繁茂,長成像偃臥著的大傘。這樣的松樹并非不招人喜歡,但與那些生長在峰巒山嶺中勢凌青天、高大茂盛,抵抗著嚴(yán)霜積雪的松樹比較,相去就很遠(yuǎn)了。唉,士君子失節(jié)于他人, 也只是如此啊。
【解說】
扭曲松樹的天性,使之屈枝錯節(jié),置于花盆瓦盎之中,固可為美麗之觀,然與那些凌霄漢、干青云傲然生長于嚴(yán)霜積雪之中的松樹相比較,已喪失本性,不復(fù)是松樹, 只是一種擺設(shè), 裝飾;扭曲人的天性,使之屈從或依附某人或某種勢力,固可榮耀一時,但與那些有自由意志、健壯精神的人相比較,便已喪失人最本質(zhì)的價值:人的獨立性,異化為非人、傀儡。中國古代那些沒有氣節(jié)的讀書人,正如盆盎中的松樹,他們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必須委身于某人或某種勢力,借此求得生存, 出人頭地。他們仰承別人的鼻息,接受別人頤指氣使,泯滅自己的良心與天性,做他人的幕僚、文痞或食客。只有在比較開明的主子門下,他們才有十分有限的自由意志,但也只為主子贏得思賢如渴的令譽,起一種擺設(shè)作用。在物質(zhì)生活方面他們是可憐的寄生蟲,在精神生活方面他們屬于嚴(yán)重的精神陽萎病患者。和那些無所羈絆,頂天立地,敢作敢為另一類有氣節(jié)的讀書人相比照,他們簡直像是閹割過的似人非人的一堆廢物,成了古代知識分子中的恥辱。松樹應(yīng)該保持其固有的天性,生長到曠野峻嶺中去,始能枝葉繁茂,高大魁偉;人也只有保持氣節(jié),不失身于人,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一個真正的人。在王晫之后近二百年,龔自珍又作《病梅館記》,再次呼吁人格的解放,兩篇作品前后輝映,從中不是可以看出中國知識分子的某種痛苦的掙扎與追求么?
【相關(guān)名言】
自由不僅在于實現(xiàn)自己的意志,而尤其在于不屈服于別人的意志。自由還在于不使別人的意志屈服于我們的意志。
——法國·盧梭
上一篇:《劉基·殺馬以活馬》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陶淵明·桃花源記》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