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五不足恃》注釋,意譯與解說
魏文侯問孤卷子曰:“父賢足恃乎?”對曰:“不足。”“子賢足恃乎?”對曰: “不足。” “兄賢足恃乎?”對曰:“不足。”“弟賢足恃乎?”對曰:“不足。”“臣賢足恃乎?”對曰:“不足。”文侯勃然作色而怒曰:“寡人問此五者于子, 一一以為不足者, 何也?”對曰: “父賢不過堯, 而丹朱①放;子賢不過舜,而瞽瞍②頑;兄賢不過舜,而象③傲;弟賢不過周公④,而管叔⑤誅; 臣賢不過湯、武, 而桀、紂⑥伐。望人者不至,恃人者不久。君欲治,從身始。人何可恃乎?”
—— 《魏文侯書》
【注釋】
①丹朱:帝堯的兒子。傳說他傲慢不肖,被堯放逐。②瞽瞍:舜的父親。③象:舜的弟弟。④周公: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在武王死后,輔佐成王,鞏固了周的統治,并制定了整套的典章制度。⑤管叔:名鮮。武王的弟弟,周公的哥哥。武王滅商后,封于管(今河南鄭州),故稱管叔。武王死后,他發動叛亂,被周公殺死。⑥湯、武、桀、紂:湯是商朝的開國君主,武王是周朝的開國君主。桀和紂分別是夏、商兩代的亡國之君。
【意譯】
魏文侯問孤卷子說:“父親或兒子或哥哥或弟弟或臣有德有才,可以依賴嗎?”孤卷子一一回答說:“不能。”魏文侯聽后十分憤怒地質問孤卷子,要他說出道理來。孤卷子不慌不忙地說:“父親有德有才,沒有超過堯的,可是丹朱卻被流放了;兒子有德有才,沒有超過舜的,可瞽瞍卻很愚頑;哥哥有德有才,也沒有超過舜的,可是象卻很傲慢;弟弟有德有才,沒有超過周公的,可是管叔卻被處以死刑;臣下有德有才,沒有超過商湯王、周武王的,可是夏桀王、商紂王卻受到了討伐。所以寄希望于別人不會達到自己的目的,依賴別人不會長久。您想治理好國家,還是從自身做起罷,怎能依賴別人呢?”
【解說】
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程,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廣泛,人際關系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如何看待如何利用人的社會關系,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各不相同。孤卷子生活在等級社會,他看到一些人可以憑借高人一等的社會地位,家庭關系,輕易地謀取到個人的特殊利益。但是他認為依賴別人至多只能榮耀一時,往往最終沒有好結果,“父賢不過堯,而丹朱放;子賢不過舜,而瞽瞍頑;兄賢不過舜,而象傲;弟賢不過周公,而管叔誅;臣賢不過湯、武,而桀紂伐。”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部條件必須通過內在因素才能起作用。因此,指望別人的無法得到,依靠別人得到的不能持久。人們在事業上要想有所成就,必須自主、自強、自立,否則,必然會走向愿望的反面。
【相關名言】
凡人貴自立。
——史襄哉
上一篇:《晁補之·烏戒》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孟子·五十步笑百步》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