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自相矛盾》注釋,意譯與解說
楚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
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韓非子·難一》
【意譯】
楚國有個賣盾又賣矛的人,一會兒吹噓自己的盾說:“我的盾是再堅固不過的,沒有什么東西能刺穿它。”一會兒又夸耀它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無論多么堅固的東西都能刺穿。”這時候,有個人問他:“如果用你的矛來刺你的盾,又怎么樣呢?”這個賣盾又賣矛的人張口結舌,無法回答。
【解說】
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統一的兩個對立方面組成的。一方面,客觀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著的對立雙方構成的統一體,矛盾雙方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如果沒有和它作對的另一方,它自己這一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條件。例如,生產與生活、積累與消費、民主與集中、自由與紀律、困難與順利、失敗與成功、進攻與防御、真理與謬誤等等,無不如此。另一方面,盡管矛盾的統一體是由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組成的,但它們之間并不是絕對不相容的,如化合中包含著分解,分解中包含著化合;生里面包含著死,死里面包含著生;壞事里包含著好的因素,好事里包含著壞的因素,等等。這就是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在這則“自相矛盾”的寓言中,本來按照正確的解釋,那位賣矛與盾的人應該說:“我的盾非常堅固,一般鋒利的東西根本穿不透它;而至于矛,它非常鋒利,一般堅固的東西都能刺透。”如果把它絕對化,那就是形而上學。聯想到社會生活中,一個人說話也好,寫文章也好,如果在同一時間和同一關系中,竟然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說法,就會像這位賣矛與盾的商人一樣,經人一駁,就會啞口無言。因此,這則寓言故事可以常常提示人們:不論干什么事情,都一定要堅持唯物辯證法,而不能把事情推向極端。
【相關名言】
一極已經作為胚胎存在于另一極之中,一極到了一定點時就轉化為另一極。
——德國·恩格斯
統一物之分為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以及它們之間的互相關聯,這就是對立面的統一。
——蘇聯·列寧
上一篇:《莊元臣·自出機杼》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莊周·至德之世》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