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子余知人》注釋,意譯與解說
越①王使其大夫子余造舟,舟成,有賈人求掌為工,子余弗用。賈人去,之吳,因王孫率②以見吳王,且言越大夫之不能用人也。他日,王孫率與之觀于江,颶作,江中之舟擾,則收指以示王孫率曰:“某且覆,某不覆。”無不如其言。王孫率大奇之,舉于吳王,以為舟正③。越人聞之,尤④子余。子余曰:“吾非不知也,吾嘗與之處矣,是好夸而謂越國之人無己若者。吾聞好夸者, 恒是己以來多諛; 謂人莫若己者, 必精于察人而暗自察也。今吳用之, 僨⑤其事者必是夫矣!”越人未之信。未幾, 吳伐楚,王使操余皇⑥,浮五湖⑦而出三江,迫于扶胥⑧之口沒焉,越人乃服子余之明,且曰:“使斯人弗試而死,則大夫受遺才之謗, 雖咎繇⑨不能直之矣!”
——《郁離子·枸櫞》
【注釋】
①越:古國名。②王孫率:人名。③舟正:掌管船隊的官。④尤:歸咎,責怪。⑤僨(fen):敗壞。⑥余皇:同“艅艎”,大型的戰船。⑦五湖:泛指太湖流域的湖泊。⑧扶胥:鎮名,在今廣東番禺縣東南。⑨咎繇(gao yao):即皋陶。曾被舜任為掌管刑法的官。
【意譯】
越王讓大夫子余造船,造好后有商人來見子余,要求讓他做船工的主管,子余沒有用他。商人離開越國去了吳國,依靠王孫率的關系會見了吳王,并且說子余不會用人。隔天,王孫率和他一同站立江邊,此時刮起了大風,江中的船只紛亂,商人指指點點,對王孫率說:“這條船要翻江,那條船也要翻江。”商人的話果然靈驗,王孫率把他當作奇才,推薦給吳王,掌管船隊。越國的人聽說此事后就怪罪子余,子余回答:“我不是不知道他,我曾經和他一起共事,這是個喜歡吹牛而認為越國人沒有比得上自己的人。我聽說吹牛的人總自以為是,喜歡阿諛奉承;說別人不如自己的人,一定精于觀察別人而缺乏自知之明。現在吳國用他,把事搞壞的必定是他了。”越國人不相信子余的話。沒有多久,吳國攻打楚國,吳王讓這位商人駕駛艅艎, 戰船越過五湖再出三江,靠近三江口時戰船沉沒。越國這時才佩服子余的先見之明。并且說:“如果這位商人駕船不覆沒,那么子余就要受到遺棄人才的誹謗,即皋陶也不能澄清誹謗。”
【解說】
就識見而言,天下之難者莫過于識人,這可能是由于人的復雜的精神世界所致。倘若不識人,用人也就是枉空了。《三國演義》里有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馬謖有本領否?當然有,只可惜他是紙上談兵。諸葛亮在“識”上稍一閃忽便釀成惡果,化為千古遺恨。神機妙算如諸葛也到這等地步,可見識人之難。子余為何不用“賈人”?劉伯溫將這一筆藏起,以常理推之,大概在子余看來這位“賈人”無甚能耐。可賈人偏偏為吳王重用,又偏偏露了一手:站立岸邊,指舟舟覆,真不能等閑視之。如此,子余自然遭人責怪,不管他怎樣解釋也成徒勞。直到“賈人”所操戰船沉沒,越人才覺察到子余識見之英明。劉伯溫是欲抑先揚,欲說子余知人先讓人誤以為不知,“賈人”之露一手倒告訴人們一些假才迷惑人的一面,這筆法可謂欲抑先揚。當初,子余不用“賈人”是頂住了一番壓力的,因為他知道如何來識別真才,所以雖受眾人責難也毫不后悔;反之,用人有時同樣也需要頂住壓力,不為世俗偏見所拘限。這意味著,識人之“識”未嘗不是一種膽識!
【相關名言】
智莫大于知人。
——劉安
君子不以辭盡人。
——戴圣
上一篇:《韓非·子產晨出》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韓非·子夏見曾子》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