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盲苦》寓言賞析
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楯,兢兢握固, 自分失手必墮深淵已。過者告曰:“毋怖, 第放下即實地也。”盲子不信,握楯長號。久之,力憊,失手墜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執一隅以自矜嚴者,視此省哉!
——劉元卿《賢奕編》
這則寓言中的瞎子在橋上失腳,兩手緊緊握住欄干(楯〔dun〕,欄干上的橫木),被自己想象的危險嚇得大喊大叫, 鬧了一場虛驚。作者說:“真理本來是淺易明白的。但有些人卻陷在空想中,抓住某一點而矜持自負。對比這個故事,應該自省吧?!边@說明他的意圖是諷刺那些盲目自是而一無真知的學派和個人。
從旁觀者看來,瞎子的行為確是可笑,因為他既不能認識客觀事物,又不肯相信別人指出的“放下即實地”的現實,徒然自我驚恐。作者的聯想議論,正是從這個角度展開的。
但是如果為瞎子設身處地想一下,人們也許會諒解他。瞎子的自我驚恐,是因為他看不見實際情況,對于旁人的話,也無從判明真偽。這就告訴我們:能否大膽放手做事,是以了解實際情況為前提的。心中無數,遇事就沒有把握;情況明則決心大。這是一條唯物論的原理。再說,在一般情況下,橋下確乎有水甚至有深淵,瞎子的驚恐是以普遍的事實和生活經驗為根據產生的,并非主觀空想,問題是他不應該用矛盾的普遍性代替特殊性,用對事物的常態認識否定對事物的變態認識。所以,這故事又告訴我們,人的認識要符合生動豐富而變化著的客觀實際,不能停滯和凝固。再進一步說,瞎子的驚恐直到他腳踏實地才消除,在此之前,無論旁人怎么勸慰,也無濟無事,他仍是“握楯長號”。這又說明,要判別認識的真偽,必須經過實踐檢驗。
“放下即實地”,是多么令人警醒的座右銘!
本文篇幅雖短,卻體現了形象性和哲理性的成功結合。盲子失手后的心理變化過程,開始是“自分”,后來是“自是(不信過者言),最后是“自曬”,都帶有主觀性,但又各自體現不同的哲理內容。
上一篇:《中國寓言·癭》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眉眼口鼻爭能》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