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驚弓之鳥》寓言賞析
更羸與魏王處京臺之下,仰見飛鳥。更羸謂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間,雁從東方來。更贏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痛也; 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去也。聞弦音, 引而高飛,故瘡隕也。”
——《戰國策·楚策四》
這則寓言塑造了一個著名射手更羸(geng lei)的形象,不僅寫出了他的高超射技,而且揭示了他的高超見解,讀來令人嘆服。故事寫道:有一天,更羸與魏王站在一個高臺下面。雁從東方飛來,更羸對空虛發—弓,大雁就落了下來。魏王驚嘆地說:“射箭的本領竟可以達到這種地步嗎?”更贏說:“這是一只受了傷的失群孤雁(孽nie,災禍,指雁受過傷)。”魏王問:“先生怎么知道的呢?”更贏回答說:“它飛得慢,叫得悲。飛得慢,是舊傷疼痛;叫得悲,是長久失群。舊傷沒有長好而害怕的心情又沒有去掉,聽見弓弦一響,急忙展翅高飛,以致舊傷復裂,掉落下來。”更贏竟能虛弓落雁,乍一聽來,實在荒誕無稽,但聽完他的解釋,又覺得入情入理。鳥之“驚弓”,本是動物本能的條件反射。更贏根據自己狩獵經驗,巧妙地掌握了它的規律,從大雁飛翔速度和鳴聲高低中準確地判斷出它的內在素質。更贏的解釋入情入理,無懈可擊。寓言通過對人物語言和行動的描繪,明中塑造了一個沉著、鎮靜、技藝絕倫的射手形象;又暗中以鳥喻人,寫出了一個創傷未復、心有余悸者的形象。
戰國時,楚國春申君欲用臨武君為將,趙國使臣魏加對春申君講了這則故事之后說:“今臨武君,嘗為秦孽(即被秦軍打敗過),不可為拒秦之將也。”魏加認為敗軍之將,就象驚弓之鳥一樣,容易招致慘敗。這便是寓言的本意。然而,這則寓言具有更普遍的意義:從鳥的方面說明,心有余悸,驚心未息,就可能導致不應有的失敗;從更贏的方面告訴我們,觀察和處理事物,如果能透過現象揭示出它的本質屬性,掌握事物的規律,就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則寓言后來被概括為成語“驚弓之鳥”,主要用以比喻曾受過驚嚇和創傷而心有余悸的人,其意義類似于俗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又被概括為成語“虛弦落雁”,用以形容高超的武技,如黃庭堅詞:“平坡駐馬,虛弦落雁,思臨虜帳。”(《鼓笛慢》)即用此典來形容武藝超群的抗敵將軍。
上一篇:《中國寓言·慳術》寓言賞析
下一篇:《中國寓言·惠子善譬》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