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鐘曉陽·停車暫借問》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鐘曉陽,女,1963年出生于廣州,5個月時便隨父母定居香港。她在香港長大,受的是香港貴族式女校教育,圣瑪利諾書院畢業,1981年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讀文科。鐘曉陽的父親是印尼華僑,母親是東北沈陽人,倆人都是醫生,開了兩家診所。鐘曉陽從小愛好文學,她15歲開始寫作,詩詞、散文、小說均見才華。1979年獲香港第六屆青年文學獎新詩及小說初級組第二名;1981年獲香港第八屆青年文學獎散文高級組第一名、香港第二屆中文文學獎散文高級組第一名,也于同年發表了她的成名作《停車暫借問》,一舉震驚港臺文壇,成為當時臺灣十大暢銷書之一。她的著作還有《流年》、《細說》、《愛妻》、《走過》等。
內容概要 《停車暫借問》又名《趙寧靜的傳奇》,共分三部分,是女主人公趙寧靜的愛情三部曲。第一部,《妾住長城外》: 1944年。奉天。趙寧靜在躲空襲時,被一個年輕人撞倒,他有著一雙黑森森,幽燐燐的大眼睛。許是長年與日本人接觸培養出來的直覺,她猜他是日本人。趙家發源自撫順縣的三家子,在當地是響當當的豪門富戶,而且世代書香,每年趙寧靜都要跟隨家人從奉天回鄉過秋冬。中秋節那天午后,有一幫日本官僚到趙家投宿,寧靜一眼就看見了那雙黑黝黝的眼睛,當下一愕,似驚似喜。經介紹知道那男孩叫吉田千重,是南滿醫科大學的學生,只見他喜悅不外露,可是整個人是在喜悅里。月亮升起來了,光暈凝脂,鐘情得只照三家子一村,寧靜手里也有月亮,一路細細碎碎篩著淺黃月光,襯得兩個人影分外清晰。第二天千重未和家人出去打獵,他們又一起開心地挖蘿卜、烤黃豆,村人看出千重是日本人,警告寧靜“當心才好”。他們的心緒全都破壞了。千重臨行前問寧靜什么時候再見她,寧靜決定再也不要見他了。趙家的院子積雪盈尺,云白的雪鋪在樹椏權上、屋檐上、梯階上,好像不知有多少思凡的云,下來惹紅塵的。寧靜懶懶地歪在炕上,忽聽得窗上卟的一響,她揭起窗戶一看竟是千重,他專從奉天趕來,為的只是看她一眼。寧靜回奉天后,常與千重會面,這事終于被她父親趙云濤知道了,一句話“你不要忘記平頂山的浩劫”。讓寧靜不由得打個冷顫。千重每天攀墻頭扔石子,寧靜多半面窗而坐,凝神看那石子落在玻璃上,每落一粒,心里就絞痛一下。抗戰勝利了,奉天庶民仇情敵恨漲到沸點,見一個日本人就殺一個。夜晚千重冒死前來告別,他的眼淚漫濕了寧靜的肩膀,像她自己在流血。千重問寧靜,恨不恨他的國家,寧靜愕然。千重嘆一口氣,動身要走。寧靜穩穩地說:“如果將來我不恨你的國家,那是因為你。”第二部,停車暫借問:1946年初夏,趙寧靜過世媽媽的表哥突然帶著兒子林爽然拜訪趙家,他們父子在撫順開了一家綢緞莊,由兒子林爽然經管。從此,林爽然經常因接洽事情頻繁到沈陽,他和寧靜總是成雙結對一塊去看電影逛街吃小吃下棋。漸漸地姨奶奶口有微詞,寧靜一氣之下獨自回到鄉下,趙家成了寧靜和爽然的伊甸園。中秋節晚上,爽然未來,寧靜忍受不了月亮的玉玉寒意,于是突升一念,去撫順。趙家在撫順也有一處房子,寧靜一到便上街去找旗勝綢緞莊,只見林爽然正和一個披過肩長發的女孩笑聊著,原來她就是爽然的未婚妻陳素云小姐。爽然常常閑閑地蕩呀蕩就蕩到寧靜那兒,絕口不提家人和素云,在寧靜面前他總是無知無邪笑得豁豁亮亮。元宵節逛夜市回來,寧靜發起高燒,爽然連夜把她送到沈陽醫院,負責寧靜的大夫熊應生對她很殷勤。寧靜一出院就不顧父親反對,簪星插月的再次回到撫順,她完全陶醉于和爽然在一起的這種欲仙欲死的日子里。父親住院的消息又把寧靜召回沈陽,主治她父親病的大夫仍是熊應生。熊大夫向寧靜求婚,寧靜搪塞支吾了過去,熊應生就轉怒于林爽然。熊應生有一表弟在爽然的綢緞莊掌管財務,這幾天正因為還不上他挪用的幾千塊大洋的公款急得抓耳撓腮,于是熊應生為他出了條惡計,火燒綢緞莊,把帳本毀掉,一走了之。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爽然來找寧靜,一句話也不說,只郁郁的悶著頭自顧自地走。寧靜一氣之下,離了他跑回去了。寧靜知道了綢緞莊失火的事,急忙去找爽然,碰到素云,可素云嘴里的爽然和她知道的竟不是同一個人,她頓時覺得自己和爽然輾轉一場,竟連知心都不是。爽然再次來找寧靜時,寧靜已同熊應生訂了婚。一次偶然的機會,寧靜得知了旗勝綢緞莊失火的真相,她悔恨交加。從爽然母親那里寧靜知道爽然已去美國留學,素云并未同行,林爽然本來是準備向寧靜求婚的。第三部,卻遺枕函淚:十五年后,在香港。已成了熊太太的寧靜與林爽然邂逅相遇,這正是寧靜所夢想的一天,為了守著對面這個人,她堅拒給熊家生子,以至熊應生決意納妾。但林爽然卻好像沒有什么了,他在美國念的是工商管理,現在中環的一間貿易行任職。他明顯的老了,孤獨一人,生活邋遢。寧靜自從見了爽然,天天夜歸,她要挑起應生的反感,讓他提出離婚,她好索取贍養費。她對爽然的殷勤、細心,還替他換了一間向陽的房子,她要重新燃起爽然的熱情,把失去的再補回來。爽然知道寧靜的心意,但勸她不要做傻事,他不希望寧靜陪著他一起沉,他擔心自己有病,會早死。一天爽然告訴寧靜他要出差去美國,約她晚上出去吃飯。他們一起從街上回到爽然屋里,寧靜為他打點行裝,最后還裝了一個熱水袋在他的被窩里,告辭時,爽然不勝依戀,于是寧靜就留了下來。爽然為他們總算是一夜夫妻了感到滿足,而寧靜想的是還要和他永遠夫妻。寧靜的早出晚歸終于激怒了熊應生,他提出了離婚的要求,這正中寧靜下懷。次日一大早寧靜收拾了一些必需品到爽然家去,一室陽光,藍天無極。她高興地為他們未來的日子計劃著,這時郵差送來了爽然的掛號信,里面只有寥寥數語,說他不回來了,叫她不必等他。寧靜一陣暈眩,痛哭失聲,她癡癡地望著窗外,他存心臨走時跟她一夜夫妻,報答了她。他到底承認了她是他今生的妻子,那么還有什么好要求的。
作品鑒賞 《停車暫借問》的第一部《妾住長城外》于1981年同時連載在臺北《三三集刊》、《自由日報》,以及香港《大拇指月刊》;第二部《停車暫借問》于1982年連載于臺北《聯合報副刊》、《世界日報》,以及香港《時報》;同年《聯合報副刊》、《世界日報》又連載了第三部《卻遺枕函淚》。鐘曉明發表這部長篇小說時只有十七八歲,可以說豆蔻年華便名噪港臺。她的早慧才氣竟使人擔心,怕她是個早夭的天才,由此可見她給人們的震撼力是多么的強烈。為寫這部長篇,鐘曉陽曾隨媽媽由香港特回東北,實地體驗故事發生地沈陽撫順的風土民情。不過這部小說的價值并不在于它的現實主義,它寫實的逼真和典型,而在于它從中國古典詩詞中活化出的境界,在于它寫意的空靈和神韻,以寫意而傳達出的純而又純的感情。我們不必驚奇以鐘曉陽的年紀憑什么去掌握40年代動亂中的一段愛情,鐘曉陽的得天之幸是“有仙緣在中國詩詞的養育里呵護長大”。讀《停》這部小說讓人有一種畫中人走下來,活起來了的感覺,作者把中國古典詩詞所表現的閨情,一闋長短句所勾勒出的仕女圖,變成了有血有肉可感可觸的人物形象。女主人公趙靜寧不由會讓我們想起李清照筆下的那個閨中人:“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有人來,襪劃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齅”。作者秉承了我國歷代才女訴閨情的傳統,把一個萬古不變的主題作得仍是曲折盡人意,精力彌滿,賦情獨深。《停》化得了一種深靜的詞境,表現了一種高貴的單純,這種純而靜的境界正是我國閨秀派才女讓人拍案叫絕,嘆為觀止之處。從我國古典詩詞的表現手法來看,這種境界往往是通過“隔”來造成的。比如閨墻、庭院、簾幕、明月、黑夜、風雨等,都是造成“隔”的條件和因素,以此取得隔簾看月,隔水看花的效果。《停》深得“隔”的美感作用,其景致大都是在距離化間隔化條件下誕生的美景: 槐葉密密輕輕庇蔭著的兩扇獅頭銅環紅漆大門,猶如古典詩詞中的閨墻,把女主人公藏于一塊幽閉絕塵的小天地。明月下幽淡的小景,黑夜籠罩中的燈光街市,白雪覆蓋著的河套樹木,猶如簾幕遮掩下的中國畫堂,在靜默里吐露光輝,由靜而見深。當然,高貴的單純和深靜的境界僅僅靠外部物質條件造成“隔”還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還是心靈內部的“空”,需要精神的淡泊,脫盡塵滓的心襟去點化這些景致,賦予它們以靈氣。所謂“空”在于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和世務暫時絕緣。因而精神的淡泊是“空”的基本條件,就中國傳統的表現手法來說,又往往是與“閑”聯系在一起的。趙寧靜的三段戀情所以寫得那樣冰清玉潔,脫盡塵滓與這是分不開的。像古典詩詞中的閨中人,大觀園中的女兒們一樣,趙寧靜的生活迥絕塵世,看書、下棋、填詞、玩耍……閑而嚴靜。她的愛情完全發乎情,與功利名祿毫無沾滯。她的第一個情人,盡管是敵對的日本人,但他們一見鐘情,完全是天性使然,顯示了超凡的生命對政治、國家、民族等一切人間藩蘺的否定。而反過來,最終超凡的愛情并未能戰勝這人世的障礙,生命境界的廣大不僅有愛,也包含著政治、國家、民族這些因素,生命的深處隱藏著最深的矛盾和復雜的糾紛,也正是這種矛盾和糾紛顯示了生命的充實和它的悲劇。趙寧靜的第二次戀愛也全與世事無干,她如一個避風港,或者就是天性的象征,所以盡管趙爽然世務纏身,但只要與寧靜在一起,他就會脫盡塵滓,飄然若仙,他們的愛情世界是從塵世超升出的一個亞當與夏娃的伊甸園。然而愛情也是同樣的矛盾和復雜,它需要超凡入圣,也離不開同甘共苦的相伴和知心,所以當寧靜一旦意識到現實中的趙爽然竟是一個她不認識的與她無干的人時,就“搗心搗肺的不甘”,他們的伊甸園也就崩潰了。在小說第三部,趙寧靜和趙爽然盡管都歷盡滄桑,趙寧靜對趙爽然仍是一往情深,但她熾熱的幻想敵不過趙爽然為她務實的考慮,趙爽然最終忍痛犧牲自己,也犧牲了趙寧靜的重圓愛情之夢。趙寧靜的魅力在于她的空靈和純情,正像“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一樣,她一像大人那樣去考慮問題,就要受到命運的酷刑和玩弄,不知這是否是處于入世邊緣年齡的作者的預感?抑或擔憂?也許是悲嘆和無奈。《停》成功地把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和技巧引入小說領域,它的情節發展多是由情景交融的場景連綴而成,以如此長的篇幅,始終貫穿著詩情畫意,彌漫著空靈的意境,在五四以來中國現代抒情小說中無疑又是一枝令人驚嘆的奇葩。
上一篇:《鐘偉民·捕鯨之旅》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鐘玲玲·愛人》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