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王安憶·小鮑莊》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見“崗上的世紀”條)
內容概要 小鮑莊的祖上是做官的,龍廷派他治水。他率人筑壩,倒是安樂了一陣。不料有一年連續大雨,大水淹過壩頂,灌了滿滿一洼水,成了個大湖,三年后湖底才干。那位先人被黜了官,他便帶了妻兒到了鮑家壩下最洼的地點安家落戶,從此這里便有了一個幾百口子的村莊。鮑彥山得了第七個小子,取名鮑仁平,小名撈渣,正值此時鮑五爺唯一的孫子社會子得干癆死了。鮑山那邊有個小馮莊,莊上有個叫小慧子的大閨女,1960年跟著父親往北邊要飯,二三年后回來時沒了父親,卻多了一個二歲的小小子,說是路邊拾來的,她就叫他拾來,他則叫她大姑。大姑一輩子沒嫁人,守著拾來過,大姑像疼兒子似地疼拾來,拾來長成了堂堂一條漢子,卻依舊與大姑睡一床,本能意識卻也漸漸生長。大姑給拾來置了一副貨郎挑子,讓他自謀生路去了。大姑聽著拾來搖著貨郎鼓的鼓聲遠去,流下了眼淚。鮑仁文纏住老革命鮑彥榮要了解他的生平,以著成一部長篇小說,可鮑彥榮極不善于總結自己,也一無自我榮耀的欲望,他最關心的是一家六七張口如何填得滿,見鮑仁文成天拿本問那早已作古的事心下很是煩躁。鮑仁文卻沒日沒夜埋頭寫作,并拒絕家中為他說媳婦,莊里人都叫他“文瘋子”。撈渣滿地亂爬了,小臉黃巴巴的,一根頭毛也沒有,就是笑起來的模樣好,人人喜歡撈渣,說他看上去“仁義”,唯獨鮑五爺見了他就來氣,為的是撈渣落地時正是他的社會子咽氣。鮑五爺被隊里五保起來了,卻不樂意說“五保”兩字,因“五保戶”算是“絕戶”的代名詞。鮑五爺脾氣倔,怕成大伙的累贅,總到隊里爭活干。撈渣大哥建設子19歲了,還沒說上媳婦。一天,門前來了個要飯的十來歲小丫頭,澇渣娘覺得她鬼得喜人,從大鍋里舀了一瓢稀飯給她喝,她說要端給她娘,娘病在東頭大柳樹下。這母女在鮑彥山家里留了二月,那母親走了,小翠便留下了,每日與撈渣那12歲的二哥文化子下湖割豬菜,回到家就抱撈渣玩兒。小翠長大了,干活比誰都多,與人相處和睦,就是不和建設子說話,撈渣娘擔心建設子太蔫,小翠不會乖乖跟他過,因此拼命地使喚小翠,似乎是要在雞飛蛋打之前把本兒給撈回來。小翠活兒干得更多了,眼睛里的笑也一天少似一天,有人看見她在莊東頭大柳樹下哭過。人們在嘆息之余不免覺得,比起別莊上的童養媳,小鮑莊是最好的了,這莊的人最仁義,可惜太窮。不久,撈渣父母要給建設子和小翠圓房,小翠聽說后跑到莊東大柳樹前抱著樹嚎啕大哭,直到鮑彥山當眾宣布圓房再緩二年,她的手才從樹干上松開。早幾天就聽說,縣上要來個作家,到此地采訪治水的事,鮑仁文帶著自己的“作品”到縣城去見那作家,他忽然發覺,自己過去的半生價值和今后半生的價值馬上就要得到一個裁決,他有些腿軟。等到了縣城才知道,曾經是要來個作家,可后來又不來了。他決定向一個省文藝刊物投稿。在大路上他遇到了一個擔著貨郎挑的貨郎,向他打聽小鮑莊,此人就是拾來。拾來一進莊便有幾個小媳婦圍上來,正當他要抽煙時卻發現自己煙荷里挖不出煙了。一個年輕媳婦扔給他一個煙荷包。一來二去的,拾來與她熟稔了,后來,每隔三、五日拾來就在她家里做活。那天,拾來正給二嬸鋤地,呼啦啦地跑來一伙人,為首的是鮑彥山。一伙人一擁而上連打帶踢,拾來抱著頭在地上亂滾,二嬸索性與拾來緊緊抱成一團。后來到了鄉里,才算有了公斷。從此拾來在小鮑莊有了合法身份,可是,倒插門的女婿難免叫人瞧不起,連三歲小孩都敢在他頭上動土。撈渣會給鮑五爺送煎餅了,這倔老頭誰送他飯食都不要,似乎一吃人家飯便成了絕戶了,可是撈渣送去,他便為難了,不收就覺不過意。耕讀老師動員撈渣上學,可文化子已在公社上中學了,一家供不起兩個學生。父親想讓文化子回家勞動,文化子又哭又鬧不吃飯,撈渣便表示自己不上,讓二哥繼續上。撈渣成天下湖割豬菜,小孩子都圍他,喜歡與他在一起,誰走得慢,撈渣一定等他;誰割少了,不敢回家,撈渣一定把自己的勻給他;誰打架了,撈渣一定不讓打起來。跟著撈渣,大人都放心。小鮑莊發大水了,這是百年未遇的大水,水攆著人踩著石子路往山上跑,到山上往下看,莊子都成了汪洋大海了。村長點著人頭,獨獨少鮑五爺和撈渣。村長帶著十來個會水的男人劃了幾條筏子去找,在莊東最高的大柳樹的樹梢上發現趴著的鮑五爺,而后又在水下找到了撈渣。水退去后,要辦喪事了,大伙商議著不能像發送孩子那樣發送撈渣,他人雖小,行的卻是大仁大義。鮑仁文熬了幾宿寫成了撈渣的報告文學。一直到三月份“禮貌月”,為了配合五講四美的宣傳,稿子被某報社看中,并經記者充實加強了撈渣幾年如一日照顧五保戶的情節。一周后報上登出了《鮑山下的小英雄》,文化子將這文章念給他爹娘聽,不料他們臉上卻淡淡的,好像在聽一個別人家的故事似的,文章里的撈渣離他們像是遠了,生分了。過了兩個月省里決定要大力宣傳撈渣。不久,省報又登出一大塊文章,鄰莊、鄰鄉、遠至鄰縣的小學生排著長隊、抬著花圈來到撈渣墓上過隊日,憑吊小英雄,向小英雄宣誓。后來縣委書記來到鮑彥山家,告訴他:“鮑仁平被省團委評為少年英雄了。”第二天,村長告訴鮑彥山,縣里批給了他家木材、水泥和磚瓦,讓他蓋房子。撈渣死后一周年時縣里又決定遷墳,撈渣的棺材從大溝邊起出來,遷到了小鮑莊的正中場上,并豎起一塊寫著“永垂不朽”的高高的石碑。
作品鑒賞 在《小鮑莊》里,人們熟識的帶有鮮明的王安憶印跡的眼光和心態徹底褪隱了,代之而來的是對小鮑莊世態生相的不動聲色的描摹。作者牽引著讀者,走進這個小小的村子,走進生于斯長于斯還將終于斯的五六個家庭,結識這十好幾口人。這男女老少都是一批蕓蕓眾生,所有的欲望、感受、情緒、心理看來都那么平凡而卑微。然而卻潛藏和迸涌著真實而豐富的人生,在小鮑莊這幅世態生相圖里,愚昧與人情相交,凄婉與溫暖并雜,卑微與崇高消長,沉重與歡欣互纏,彼此間難解難分地紐結、糅雜在一起,滿溢著深厚濃重的人情味。《小鮑莊》第一次顯現了作者在人生經驗與審美意識上的復雜化趨向,從而顯示出一種全面把握和駕馭生活的能力。這種趨向既體現為作者對生活的審美感受有了綜合性的趨勢,又體現為作者對生活的探究有了歷史性和社會性的眼光。她已不再把自己完全沉浸在筆下的生活與人物之中了; 也不再聽憑自己的情感去重新拼合和創作生活; 對生活的某一面,某一個故事或人物,她也不再懷著確信去加以解釋,無論她是多么理解和同情這一切。她站到了這樣一個高度:從容而冷靜地來俯瞰小鮑莊,在對小鮑莊生活的綜合感受和宏觀觀照中濃縮生活,并將寬闊的想象與思索的空間留給了讀者。《小鮑莊》在不偏不倚的、冷峻而不動情的客觀主義描述中以及在忠實地記載那些通過日常生活的緩慢流速而體現出來的文化潛意識方面,都取得了還其本來面目的效果。這一效果源于它的客觀主義立場,時松時緊的并置型結構,知人知世的達觀態度,藏而不露的深厚的人道精神。《小鮑莊》雖然以城市人的局外立場來講說農民的命運,卻一點沒有悲天憫人的自高姿態。它平實、質樸,無意間體現了很高的悟性,它有感于農民的悲歡以及對悲歡的健忘,有感于農民的宿命感以及對宿命的認可,有感于農民的愚昧以及對愚昧的不自知,有感于農民的親善和睦以及對親善和睦的不自覺。這一系列感悟都灌注著人道精神和平民精神。作品涉及人物眾多,事件紛雜,但卻有三個貫穿始終的代表性人物:撈渣、拾來、鮑仁文。這三個人物構成了小說的三條主線索,三條主線索在作品中交織進行,向讀者注入許多矛盾的信息,令人深思回味。作者將撈渣作為小鮑莊的代表來刻畫,然而卻又無意把他作為英雄主人公。盡管許多事例可以表現撈渣的仁義、孝順和謙讓,但是作為仁義的鮑氏家族中的一員,他只是很好地奉行了仁義的倫理規范。小鮑莊的特定環境倫理道德風尚沉積于全莊每個人的心底,形成一種群體意識,這自然成了小鮑莊人法定的行為規范。拾來作為另一條線索可以說是扮演了一個與撈渣對立的角色。拾來生活在鮑山那邊的小馮莊,他是大姑的私生子,母子間那種畸型關系使拾來從小形成了孤寂、沉默的性格。壓抑的情緒使拾來的生活環境幾乎是與世隔絕的,而這對拾來過早的自我意識的形成關系很大。與二嬸的偷偷結合,是拾來追求個性的表現。拾來的這種行為在以仁義著稱的小鮑莊的人們看來,自然是大逆不道的,招致一頓毒打也在情理之中,盡管后來拾來合法入贅,卻仍受到歧視。最后,拾來的個性還是湮沒在小鮑莊的群體意識中,他與小鮑莊中的其他人幾乎沒有區別了。鮑仁文這條線索介于撈渣和拾來之間,他身上具有撈渣和拾來的雙重性格因素。從課文上學來的造作、虛假的寫作風范,使他把自己限制在被小鮑莊以外的文化背景所能承認和接受的格式中進行創作。對此他既傾心追求,又感到是一種失落。鮑仁文本人既和小鮑莊格格不入又不愿與小鮑莊完全脫離。在小鮑莊人眼里,他是個讀書無用的典型,因此他與小鮑莊的隔膜既是無知和知識的隔膜,又是誠實與虛偽之間的隔膜。《小鮑莊》呈獻給我們的是一部雙重變奏曲,傳統文化的惰性與活動在它身上得到交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沖突以及現代文明所帶來的新矛盾在它體內奔突涌動。在《小鮑莊》中,時間如同機梭,往返于幾個彼此獨立的單元,進而把它們串成一體。它不但頻頻更換視角,把分散狀的生活仍然按照分散狀的原樣依次描繪出來,而且也常不動聲色地深入了生活和人性的實質,使讀者極為冷靜地審視那里發生的一切。這種描述方式免除了大悲大慟大喜大憂,它穿過了讀者易于動情的感受表層,撼動了平日一貫沉睡著的靈魂。小說40個段落的安排變化多姿,乍看似乎松散不羈,實則渾然一體。這使作品能在悠深廣袤的歷史內容和豐富多變的現實內容的大背景下,多層次、多側面地表現一組組人物。
上一篇:《王兆軍·拂曉前的葬禮》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王安憶·崗上的世紀》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