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汪浙成、溫小鈺·苦夏》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見 “土壤”條)
內容概要 整個酷熱的仲夏在考試的高溫中度過。本來夏天是一年中最令人神往的季節,也是人生旅程上的一個重要關隘。然而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人們一想起夏天即將來臨,就會發愁,感到緊張,憂心忡忡。沈金一老師一家,今年就面臨著這樣一個煩惱的夏天!沈金一有三個孩子。大女兒佳佳17歲,兒子華華15歲,小女兒玲玲12歲。都趕在今年升學考試。真是沒法活!家里一下子出現了三個“超級大國”,一切都得為他們讓路!于是,首先是老沈每天的半斤牛奶轉讓給了兒子,又替兩個女兒各訂了半斤,以示三個重點都一樣突出;其次是為了適應考生的能量消耗,改善伙食,老沈這位新近才提升的副教授,不得不放下手中正干得上勁的、準備提到全國經濟學年會上報告的論文,變成一名專職伙頭軍。愛人杜萍也不像以前那樣,把初三畢業班的工作拿回家里做,而是把全副精力集中到幫助孩子考學的事上。他們面臨的形勢是很不樂觀的。佳佳用功但不聰明,在100個只收4個的高考競爭中,要想獲勝,必須下很大的力氣。佳佳日夜苦讀,她自己也知道,決定一生成敗在此一舉。小女兒玲玲聰明,但不用功。今年初中升學率80%,考取重點中學當然還要困難得多。可她仍然是一副“快樂公主”的派頭,壓根沒把這場考試放在心上。華華又聰明又用功,他是老沈夫婦的嬌傲,今年考高中,雖說有將近一半孩子要被淘汰,但華華不用擔心。最先來到的是高校入學考試。佳佳的小屋到處貼滿了公式、定律、周期表。老沈夫婦還為要不要做范文讓孩子背和報考文科還是理科爭吵不休。他們夫妻結婚近20年,一直相敬相愛,可近來為了孩子考學,矛盾層出不窮。佳佳在文革期間神經受了刺激,反應比較遲鈍。但她體諒人,照顧人,懂事,心地善良,從不給父母找麻煩。父母越發覺得女兒是弱者,什么事都要包辦代替。隨著考期一天天臨近,佳佳緊張得不得了,疲勞過度,食不下咽。沈家夫婦急得要命。同樓的其它考生家里也是一派大戰將臨的氣氛,有的在家做孩子的“特別護士”,有的四處探聽作文試題,搞“克格勃”活動,還有的拉關系,打招呼。這種緊張氣氛在商店里都有所表現,巧克力和桔子汁脫銷了。高考的黎明像一場噩夢一般降臨。杜萍一夜未眠,拿出一個早已準備好的“救急包”,里面有幾片餅干,一塊巧克力,藥棉、衛生紙、牙痛藥水、萬金油最后還有兩瓶飲料。佳佳死活不肯拿這個包。去考場的路上,杜萍一遍遍地叮囑女兒,忽然想到恰恰把最重要的東西——準考證拉在家里了。杜萍感到頭上轟地一下,佳佳幾乎要哭出來,小臉好像馬上瘦了一圈。杜萍拔腿往家里跑,半路上碰見老沈正朝這里跑,杜萍一把從他手里奪過那張小紙片,像光榮的接力賽跑選手,把圣火傳到佳佳手里。天上下著大雨,門外的數百個家長沒有一個回去的。大門口一陣騷動,家長們忙圍上去,原來是抓住了一個冒名代考的父親。孩子們從考場出來,家長們都擁到門口,一個個猶如大旱盼云霓一般翹首遠望。首先是觀察自己孩子臉上的表情。有的孩子愁眉苦臉,家長臉上也立即陰云密布;有的孩子笑逐顏開,家長臉上也立刻云散天晴。三天高考,佳佳臉上始終是一片麻木不仁的神情,但杜萍已經精疲力竭了,只好聽天由命。該輪到華華考高中了,老沈弄不清兒子怎么變得脾氣這么壞,性情孤僻、興趣狹窄。除了自己的功課作業,對什么都不感興趣,一天到晚生活在自己制造出來的一種過份嚴峻和緊張的氣氛中。他過早地失去了童年的歡樂和憨稚。老沈頂著烈日,排著長長的隊要買幾條鯉魚,眼看著輪到老沈,只剩下最后兩份,后面的人一哄而上,老沈魚沒買到,肋部卻被頂到柜臺邊上,疼得差點倒下去。勉強走回家里,喉嚨里涌上一陣腥味,咕咚一聲栽在地上了。老沈住院了,全部擔子壓在杜萍身上。幸好佳佳能助一臂之力。自從昨天高考成績公布以后,佳佳臉上才第一次露出笑容。佳佳考了375分,比去年320分的錄取線高出一截,形勢相當樂觀。杜萍囑咐佳佳上午買些肉餡包餛飩,可中午回來不見佳佳人影。原來佳佳看到今年錄取線是378,她只差3分。杜萍正在惦記著佳佳的去向,幾個漁場工人把渾身濕淋淋的佳佳架上樓來,說是不小心掉進水里了。佳佳換過衣服,一動不動躺在床上,眼淚不停地流出來。華華從門邊探頭進來看姐姐,臉色鐵青,眼里閃動著憤怒和像似厭惡的目光。杜萍讓他給爸爸送飯,華華冷漠地拒絕了,理由是明天要考試。杜萍埋怨他自私,華華不服氣地大嚷:“我自私,我緊張,我為什么這樣,你們做爸媽的不想想嗎?”杜萍被兒子的話深深刺傷了,她感到一陣暈眩,身子像條口袋似的癱軟下來,后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從那以后,杜萍一直覺得自己氣血衰弱,甚至把玲玲考試的事忘了。直到臨考前三天,玲玲笑嘻嘻地宣布說: “巧克力糖也給咱們吃點吧,現在該輪到我當重點了。”杜萍頓時驚慌起來。“小姑娘,你準備得怎么樣?”“誰知道呢!”“我的天!事到如今,還是一副快樂公主派頭,考不上重點中學我看你怎么辦!”“我死”玲玲不假思索地回答。杜萍嚇了一跳,不由自主地朝正在廚房忙碌的佳佳望了一眼。還好,她沒聽見。這些天她把全部家務擔子挑起來了,除了杜萍和華華,誰也不知道她實際上發生了什么事。玲玲偷偷告訴媽媽,這半個月,華華以出色的成績考完高中以后,開始干預小妹的升學準備。不知從哪兒弄來了一千多道習題讓玲玲做,做不好就打罵,這大概也是為了玲玲好。小姑娘淚雨紛紛,哥哥對她的幫助愛護簡直形同虐待。考試那天,玲玲的考場過了一個小時還沒送去考卷,學生們忍受不住酷暑,學校讓學生到外面休息十分種。這時別的考場已經考完數學,一些家長趁亂將答案告訴了在大門里面的孩子。大門外一片混亂,到處都在喊三個字:“漏題了!”局面變得十分可怕。老沈激動地指著一批人大喊:“不像話!作弊、不能這樣!”考卷終于送到了,孩子們的情緒卻受了影響,大多沒有考出“水平”。玲玲幾乎沒有錯誤地做完了每一道題,這還要歸功于華華的威逼。一些家長提出了重考的要求,大部分家長則不同意,尤其是沒有受到影響的考場,家長渴望休息,仿佛跋涉了長途一般疲憊不堪的兒童們應該放假了。不出所料,玲玲病了,咳嗽,發燒,嗓子腫得吃不下東西。樓上王大夫家的小剛沒考好,王大夫來找杜萍,說服他們同意重考。杜萍很為難,小剛是夠慘的,可玲玲也難保她下次不失常,再說,她又病著。在杜萍內心展開了一場道義和利害之間的決戰。從道義上講重考是對的,但是,她必須反對重考,她不能做于玲玲不利的事!然而出乎她意料之外,就在市教育局召開有決策意義的家長座談會前一天,一直沒明確表態的老沈卻反對她的意見,支持重考,這簡直把杜萍氣昏了,夫妻間爆發了真正的“星球大戰”!杜萍滿腹的苦水沒處訴,她垮了!不知睡了多久,杜萍忽然醒了,是玲玲在旁邊站著。她還在發燒。玲玲懇求媽媽支持重考,她說同學們考的都不好,光是她一個人好有什么意思?她安慰媽媽,華華教她的那些東西還沒有忘,她有把握考好。女兒的懇求像一股暖流沖擊著杜萍的心,眼淚順著臉頰嘩嘩流淌下來。她看到玲玲那顆純潔、正直、善良的心,還沒有被無情競爭的現實扭彎,還沒有被“人皆為己”的理論污染,就讓她永遠保持這樣一顆心靈吧。看來,孩子在接受考試,大人也在接受考試,這一回,玲玲卻越過了母親。杜萍頭腦清晰地想到一系列的事情:要趕快幫助佳佳訂一個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要讓華華多承擔一些家務勞動;要讓老沈趕快寫他的論文……窗外不知什么時候下起雨來,蕩滌著大地,蕩滌著心胸,沖刷著污垢和煩惱。酷熱的夏天終于要過去了,杜萍想,但愿明年能有明朗、愉快的夏天。
作品鑒賞 汪浙成、溫小鈺夫婦在成功地寫出了表現50年代知識分子孜孜以求的獻身于理想、獻身于事業和另一部分人截然不同的生活觀念的獲獎小說《土壤》之后,又將視角轉向另一些60年代畢業的知識分子在子女升學的過程中所經歷的苦惱和折磨,寫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表現當今社會競爭意識在教育界、在孩子以及家長頭腦中的滲透而引起的一系列震動。每一個有考生的家庭都像一個上緊了發條的鐘表,緊張不安地迎接那個酷熱而苦惱的夏天。小說作者通過沈金一一家在那個夏天的經歷,十分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這一社會現象,細致、具體的刻畫了家長和考生的不同心態。這部中篇小說以其敏銳的洞察力,以其選取題材的典型性,以其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功,以其揭示社會問題的深刻,以其筆觸的細膩,使《苦夏》獲得了第二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苦夏》寫出了形形色色的家長,也寫出了形形色色的考生。作為家長,充分認識到生存競爭的殘酷現實,為了子女有一個安穩,美好的未來,拼盡全力督促孩子應付每一關隘。從輿論上乃至心理上都給自己乃至子女造成了重大的壓力。一個家庭在一個夏天有一個考生就夠難應付了,作者卻安排了三個考生同時應考的局面,使矛盾、問題、沖突,壓力一下子上升了幾倍,老沈一家就像個焦點,代表了同樣的家庭和同樣的社會問題。父母竭盡全力,從飲食起居到輔導安排,無不像一架高速運轉的機器,有學問的就幫孩子做題,沒學問的就利用手中一點權利四處活動,作者帶著一絲無可奈何的調侃筆調寫這群家長的情態,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可這樣做是為什么呢?為孩子們嘛!做父母的異口同聲。可孩子們卻不這樣看,華華的喊叫讓我們深思一些問題。老沈倒是明智得很,他想到,這樣全力以赴,是為了子女,但也許更主要的是為我們自己。如果孩子考上大學,會減輕做父母的多少精神負擔:不必為孩子就業問題發愁,也不會因為家里有個無所事事的孩子引出許多意想不到的麻煩。考取的是一人,得益的卻是全家。佳佳是個懂事的孩子,她自知反應遲鈍,為了不成為父母的負擔,不辜負父母這一夏天付出的辛苦,她帶著極其沉重的精神枷鎖走上考場。落榜以后,她選擇了死亡的道路,雖然被救過來,但她的精神世界里充滿了空虛,她這一生還有快樂嗎?佳佳的悲劇給讀者乃至社會敲響了警鐘,難道生活中就只有這一條道路可走嗎?華華的形象則代表了另一些含義。他是這場生存競爭中的強者。他聰明又肯用功,他是在父母“不學習將來就去干臨時工、掃大街”的開導聲中懂得了競爭的意義。他發奮讀書。他變得殘忍、自私、冷酷,對姐姐的遭遇不同情、對父親的疾病不關心,他只關心自己。在華華的身上已經出現了扭曲了的人格。這就是作者向人們提出的新問題。在社會進步,生存競爭、優勝劣汰的形勢下,一部分人的靈魂是否正在失去一些極為寶貴的東西。就連杜萍這位多年的優秀教師,在道義和利害之爭面前也準備為保護玲玲的利益而不惜棄道義于不顧。是玲玲那顆純潔正直的心靈教育、感動了杜萍。也使人們看到,如果人人都保有這樣一顆誠實、善良的心靈,即使競爭再激烈,人和人之間也不會變得冷酷無情。在玲玲身上,作者讓我們看到了理想的閃光,看到了社會發展的希望。在文中,作者寫出了佳佳的弱和華華的強兩種不同類型,但真正的生活中的強者是玲玲這樣的孩子。她有愛心,有同情心,她的純潔可以去除別人心靈上的污垢。作者從這群平凡的人物身上,從家庭這個社會的窗口,從對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的栩栩如生的描繪中,提煉出了深邃的生活哲理,無形中拿出一個衡量人們道德水準的尺子,讓所有的人們都估量一下自己的水準,這就使這部作品真正起到了凈化人類靈魂的作用。
上一篇:《溫小鈺·土壤》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洪醒夫·散戲》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