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強弩之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強弩之末:qiáng nǔ zhī mò
詞源:《史記·韓安國列傳》:“安國曰:‘……強弩之極, 矢不能穿魯縞。’”
詞由: 西漢時, 北方的匈奴派人到漢朝來要求和好, 武帝和大臣們一起商量對策。有個叫王恢的, 曾在靠近匈奴邊境的地區當過多次地方官, 很了解匈奴的情況。他說:“跟匈奴人和好, 大不了三年就又要背約, 不如不理他, 干脆出兵, 徹底征服他。”這時, 御史大夫韓安國竭力反對, 他說:“千里遠征匈奴, 戰線拉得很長, 人馬拖得很累, 我們是得不到好處的。而敵人以逸待勞, 會全力制服我們疲困的兵力。這有點象強弓射出的箭, 射到極遠的地方, 沒有力了, 連極薄的魯國的絲綢也射不穿了; 還象狂風刮過后的一點點微力, 就連極輕的羽毛都吹不起來。我們發兵攻打匈奴的困難很多, 不如同他和親。”皇上和大臣們認為韓安國說得有理, 便同意與匈奴和親了。
詞義: 強弩射出的箭, 飛行已到了最后。末: 箭射程的末了。比喻力量已經衰竭, 起不了什么作用了。原作“強弩之極”。極: 盡頭、極點的意思。
書證:《漢書·韓安國傳》:“強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曹操之眾,遠來疲憊; 近追豫州, 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 此所謂‘強弩之末, 不能穿魯縞’者也。”
上一篇:成語《引領而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形形色色》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