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作《李國文·花園街五號》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作者簡介 (見“冬天里的春天”條)
內容概要 花園街五號是一座俄羅斯風格的花園洋房,座落在臨江市中心晨光公園附近一片樹林里。從它建成到現在已經過去50多年,換了四個朝代、五位主人。在這里居住過的都是臨江市最有權勢、能夠決定臨江命運的人物。第一位主人是建造這座洋房的白俄貴族康德拉季耶夫,僑民協會主席;第二位主人是大土匪出身、偽滿時期臨江駐屯軍司令兼警察局長劉大巴掌; 第三位主人是解放后共產黨第一任市委書記呂況;第四位主人是“文革”中造反起家的市革命委員會主任。現在,市委第一書記、代市長韓潮和他老伴——市文聯副主席吳緯、還有他們的兒媳——《臨江日報》記者呂莎住在這里。實際上韓潮并不喜歡這座洋房,50年前他是個小泥瓦匠,參加了這座洋房的建造,后來從事革命工作也在臨江一帶,對洋房的歷史非常了解,知道以前的四戶人家重復著類似的不幸結局:后一戶總是把前一戶干掉才搬進去;每一戶的上下兩代人總是悖謬、沖突、決裂,有的甚至砍掉老子的頭。韓潮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任命的,現在即將離休,選擇接班人的問題已經提上議事日程。但兩個候選人都不能使他完全滿意。一個是現任市委常委、第一副市長的丁曉,此人辦事穩重,但太圓滑,沒有什么大作為。另一個是朝氣蓬勃、敢想敢干的劉釗。此人是劉大巴掌的兒子,上中學的時候受韓潮引導參加革命,為營救革命戰士他和韓潮一起在花園街五號的樓頂上槍殺了他的父親。解放后他當過呂況的秘書,“反右”和“文革”中受迫害,后來是韓潮積極活動為他平了反,讓他回臨江工作。回臨江后他沒有職務,但他不在乎,只想在改革的時代干點實事。丁曉視他為政治對手,有意讓他去收拾虧損嚴重的老大難企業臨江拖拉機廠。沒想到劉釗3年就扭虧為盈,使拖拉機廠成為全省上交利潤和創匯率最高的企業。他的方法就是充分相信工人,敢獎敢罰。于是丁曉又讓他去抓破土動工兩年還沒完工、焦頭爛額的沿江新村工程,等著看他的笑話,但他大膽實行承包制,不到一年就建成了沿江新村。韓潮很贊賞劉釗的工作能力,但看不慣劉釗那種不把別人放在眼里的神氣和猛打猛沖的工作方法。而他的兒媳呂莎卻堅決支持劉釗,寫文章為劉釗叫好。呂莎是前市委書記呂況的女兒,讀大學時就愛上了爸爸的秘書、比她大10多歲的劉釗,但爸爸硬逼她和韓潮的兒子、平庸的韓大寶結了婚。“文革”中韓大寶改名韓學青,造了韓潮的反,“文革”結束后還留戀那個年代,患了精神分裂癥,長期住在醫院里,使呂莎成了守活寡的人。呂莎心里仍愛著劉釗,想和已不可能治愈的大寶離婚,但又不愿傷了待她如親生父母的韓潮和吳緯的心。韓潮夫婦既害怕孤獨,又幻想有一天兒子會病癒,也不讓呂莎離去。這個星期天,韓潮被劉釗請去看沿江新村的房子,回到家發現一個長相酷似康德拉季耶夫的外國人進了花園街五號,很生氣。原來劉釗知道他不愿與外國人打交道,有意以視察沿江新村的名義將他引出家門,讓外國人來看花園街五號。那個外國人是康德拉季耶夫的孫子,名叫奧立維,童年時代在花園街五號生活過,現在是意大利的大商人。劉釗想讓他給臨江礦泉水廠投資,使臨江礦泉水打入世界市場,所以請他看他童年生活過的地方,喚起他對臨江的好感。晚上劉釗和奧立維舉行會談,精通英文的呂莎去當翻譯。而此時,丁曉卻在為擠掉劉釗這個和他競爭市委書記位置的對手不擇手段四處活動。他指使人寫誣陷信,說若干年前劉釗和呂莎發生過不正當關系,又讓劉釗原來的妻子、在劉釗受迫害時離開劉釗嫁給省委書記的歌唱演員羅縵親自來臨江當說客,給劉釗施加壓力,讓他放棄競爭。劉釗要求去抓丁曉一手操縱的市第一建筑公司,解決臨江大廈建建停停的問題,并且當著25個市委常委和省委一位副部長的面和丁曉爭吵,揭露丁曉挪用臨江大廈的經費建高級干部住宅。正巧這天省委那位副部長是來搞民意測驗的,他請25個常委無記名投票,看誰適合當市委書記。韓潮見劉釗這樣沒有“領導風度”,又生氣又失望。他以為劉釗已經沒有希望,對丁曉也不滿意,便投了棄權票。但他贊成劉釗對待臨江大廈的急迫態度,一個人悄悄來到大廈工地,看穿了丁曉的騙局。丁曉為了自己高升加緊活動,不惜犧牲人民利益。他先是讓容易造成污染的醬油廠改建到劉釗準備搞礦泉水廠的溫泉鎮,又阻撓奧立維去溫泉鎮考察,還把一位老教授捐贈給市博物館的一幅鄭板橋的畫送給省長許杰,拉關系。韓潮去省城開會,省委書記高峰對他公開了那次市委常委投票結果:棄權一票,選其他人四票,丁曉九票,劉釗十一票。這個出乎預料的結果使韓潮看到了共產黨員的良心。高峰批評他失去了求賢若渴的精神,變得優柔寡斷、是非不明,并決定把劉釗推向重要領導崗位。不久,韓潮讓呂莎回到劉釗身邊,陪劉釗去省里接受任命,并決定另找房子搬出去,把花園街五號改成臨江市少年宮。因為劉釗早就嚷著要給臨江市的兒童們建少年宮了。
作品鑒賞 “改革文學”是繼“傷痕文學”之后出現在新時期文壇上的一股創作熱潮。它的興起是改革的時代潮流與作家的社會責任感相契合的產物。李國文是一位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作家,《花園街五號》就是他在改革這一社會大背景上創作出來的。正如他自己所說,創作這篇小說“是想為在這場變革中,披荊斬棘,沖鋒陷陣的勇士、斗士唱一支贊歌”,“是替他們吶喊:大家來關心這場改革,支持這場改革,并且投身到這場改革洪流中來”。作家是從明確的主題出發創作這部小說的,而小說并沒有流于公式化和概念化,這主要取決于作家對歷史、對人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認識,取決于作家成熟的藝術技巧。作品不是單純地寫現實社會中的改革,而是把改革與歷史、與人的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來描寫,所以在總體構思上它采取了時空交錯的結構方式。故事是從劉釗請韓潮去視察沿江新村開始的,隨著韓潮、丁曉、呂莎、韓大寶、奧立維等一系列人物的出現,許多在時光的長河里消逝了的往事被穿插進來: 韓潮由一個小泥瓦匠變成革命者,劉釗背叛反動家庭投身革命、歷盡磨難,大寶在“文革”中造父親的反成了神經病患者,老革命呂況住進花園街五號之后變得思想保守、謹小慎微,甚至扼殺女兒的文藝天才和愛情,丁曉本是一個商店學徒、一個平庸的秘書,……這樣就把對歷史的反思和對現實的認識統一起來,在展示歷史發展艱難曲折過程的同時,揭示現實的社會改革的歷史必然性。也正是在通過這種獨特的結構所展示的滄桑人世之變和現實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中,小說中的人物才表現出豐富復雜的個性,成為血肉豐滿、富于立體感的藝術形象。丁曉的自私、圓滑、陰險,劉釗的不屈不撓、襟懷坦白,韓潮的猶豫不決、左右搖擺,等等,都是通過他們的現在與過去的某種聯系、通過他們在改革時代的種種表現揭示出來的。而且,為了表現人物性格和心靈世界的復雜性,小說并不僅僅寫改革者的改革事業,而且寫出他們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例如韓潮那種老年人的孤獨感,劉釗對呂莎的眷戀之情等等。這樣就使人物更真實可信。在表現手法上,除了上述時空交錯的結構方式之外,小說中那些內蘊豐富的象征或隱喻也很值得注意。有代表性的是花園街五號那座洋房和韓大寶這一藝術形象。在小說中,花園街五號既是一個建筑物,又是一種歷史的象征物。它象征著權勢和地位,體現了某種具有悲劇意味的歷史循環。康德拉季耶夫、劉大巴掌、呂況、造反派頭頭乃至韓潮這些不同階級、不同時代的人物都住在這里,實際上體現了他們所代表的不同社會形態的某種共性。應當說,只有當花園街五號不再為某個當權者獨占、而變為兒童樂園的時候,社會才發生了質的變化。韓大寶也不僅僅是一個人物,而是象征著一個狂熱的、缺乏理性的時代,一個糾纏著前進的人們的陰影。他的精神分裂癥是“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造成的,雖然“文革”已經結束好幾年,但他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還停留在那個時代。從他身上人們不僅可以發現那個時代怎樣摧殘了人的心靈,而且可以看到自己過去的某些面影,正像作品中那個教授所說:“真可怕,現在回過頭去看,當年我們都曾經像他這樣來著”。作品通過這個富有象征性的人物告訴人們,人和社會一樣,擺脫過去,完成自我更新不是輕而易舉的。不過從總體上看小說是充滿樂觀主義精神的。它讓花園街五號變成少年宮,讓韓潮最終拋開丁曉這個舊官場的陰影站到劉釗一邊。都說明了這一點。這種樂觀精神在小說出現的時代也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社會情緒。
上一篇:《李準·黃河東流去》原文|主題|賞析|概要
下一篇:《李存葆·山中,那十九座墳塋》原文|主題|賞析|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