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仙是元代雜劇作家石君寶《李亞仙花酒曲江池》(簡稱《曲江池》)中的女主人公?!袄顏喯刹回撪嵲汀笔且粋€流傳很廣的故事,原名《一枝花》。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和元稹曾在長安新昌里說過這個故事。白行簡以此為題材寫成傳奇小說《李娃傳》。《曲江池》脫胎于《李娃傳》,但石君寶刪去了李娃參與鴇母設計趕走鄭生的情節,改為她主動與虔婆展開斗爭,這樣使李亞仙的形象更為完美。
李亞仙是京城上廳行首,名列教坊樂籍。她生得美貌非凡, “添之太長,減之太短,不施脂粉天然態,縱有丹青畫不成”。但她出身微賤,身為娼妓,就決定了她的悲劇命運。長期的賣笑生涯激起了她對正常愛情生活的向往。因此,當她在春光明媚的三月三日游曲江池,偶遇赴京趕考的洛陽書生鄭元和時,你戀我愛,一見鐘情。鄭元和在李家盤桓二年,囊金花盡,被趕出妓院,淪為送殯唱挽歌的歌郎。李亞仙沒有改變初衷,而表現出忠貞不二的可貴情操和善良的性格。她拒絕接客, “在家茶不茶,飯不飯,又不肯覓錢”,對鄭生一往情深。鴇母故意叫她看人家出殯,以使她改節回頭,但她看到“窮身潑命”的鄭生,也沒有嫌棄,反而贊不絕口,稱鄭元和是“大漢”、 “高門”、 “風流種”、 “歌吟詩賦人”。認定他“身貧志不貧”,從而更加堅定了對愛情的信念,并且明確表示“我和他埋時一處埋,生時一處生”,表現了不以金錢為轉移的看重愛情的高尚品格。
鄭元和被父親打“死”以后,她聞訊連忙趕到,置旁人的恥笑、假母的嗔怒、鄭父的怪恨于不顧,盡力搶救鄭生。就著車轍里的雨水, “用手去滿滿的掬,口兒中款款噙,面皮上輕輕噀”。由于她精心照料,鄭元和終于起死回生。這種經過生死考驗的純潔愛情真可以動天地、泣鬼神!下雪天,她想到流落街頭的鄭生而寢食不安,派梅香去尋找來家,給他喝酒取暖,體貼入微。然而,強大的封建勢力時刻威脅著她的愛情,于是,她決計孤注一擲,毅然拿出身邊所有的積蓄,為己贖身,另尋房屋與鄭元和居住,并且幫助他溫習經書。第二年,鄭元和果然魚躍龍門,中第得官,他倆歷盡磨難的愛情終于有了理想的歸宿。
在封建禮教十分猖獗的舊社會,要獲得真正的愛情必須依靠斗爭。李亞仙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有膽有識,既敢于斗爭,又善于斗爭,集中體現了下層女性的大無畏斗爭精神。如果說,在鄭元和被趕出妓院之前,她還比較軟弱,不夠成熟;那么鄭生被逐的無情現實打破了她的愛情美夢,她由此認清了老鴇“吃人腦、剝人皮”的本質,變得堅強起來。她主動站到與鴇母對立的位置上,在[梁州第七]這支曲里唱道:俺那個愛錢娘扮出個兇神,賣笑女伴了些死人。有情郎便是那冤魂。俺娘錢親鈔緊,女心里憎惡娘親近,娘愛的女不順。娘愛的郎君個個村,女愛的卻無銀”,一語道破了愛情與金錢,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是對黑暗社會的強烈控訴。她敢于刺刀見紅,直截了當地揭穿鴇母詐騙錢財的伎倆,“只為你虛心假意會勞承,賺的他囊橐如冰”,以及用“倒宅計”趕走鄭生的卑劣行徑。她又善于斗爭,在第二折[牧羊關]曲中,鴇母奚落鄭元和,她巧妙地借“棺”與“官”、“鐺”與“當”、“運”與“韻”的諧音機智反擊虔婆,粉碎了鴇母的陰謀。她找回鄭生以后,藏在家里,吩咐別人以咳嗽為號,與老鴇周旋。這些都表現了她工于心計、老練機警的性格。李亞仙不希求別人賜予幸福,而是靠自己聚金贖身,與鴇母唇槍舌戰,展開斗爭。她說:“常言道:娘慈悲,女孝順;你不仁,我生忿(即忤逆)”,要求人格尊嚴和平等待遇,體現了朦朧的民主思想。在從良的要求遭到鴇母的阻撓時,她一方面威脅說:“你看我尋個自盡,覓個自刎,官司知,決然問。問一番,拷一頓。官人行,怎親近。令史每,無投奔。我著你哭啼啼帶著鎖,披著枷,恁時分”,人財兩空的前景使鴇母談虎色變;接著,亞仙又拿出足夠鴇母生活二十年的全部私房贖身。這樣終于迫使老鴇答應她的要求,而一舉跳出火坑,取得了與封建勢力斗爭的決定性勝利。
李亞仙還具有下層勞苦人民的善良品性。由于她長期淪落平康,與平民百姓有較多的聯系,所以對受壓迫、受剝削的人總有一種同情之心。這不僅表現在她對囊空金盡、充當挽歌郎的情人鄭元和情思不斷,關懷備至;而且表現在她發跡之后,對同受貧窮的人慷慨解囊。雖然劇本中是鄭元和所為,但分明是李亞仙善良性格的間接表現。鄭生被逐之后,她惻隱之心油然而生,進而籌劃脫身從良的長久之計,當她的正義之舉遭到老鴇的刁難時,她再三堅決地聲稱: “你只問臨川縣令,可不道惺惺的自古惜惺惺!”“你就將他趕離后院,少不得我也哭倒長城。”善良美好的心靈跳動于字里行間。她與鄭元和周濟貧人,連“被一把天火燒了家緣家計”的老鴇,他們也準備“另置一所小宅,每季給他衣食之費,養贍終身”??梢娝纳屏忌踔劣悬c過分了。鴇母見李亞仙心善,竟拉她重操舊業,再墮火坑,亞仙忍無可忍,終于把鴇母趕走了。
盡管在李亞仙的身上存在一些局限,但瑕不掩瑜,她對愛情的執著追求,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反封建精神,善良美好的內心世界,匯成了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
上一篇:《權勿用》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李有才》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