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曉文
中篇小說。作者王安憶。發表于《中國作家》1985年第2期,獲1985——1986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它表現了一個小小村落的蕓蕓眾生相,立體地描述了幾個家庭、十幾個人物的生存和心理狀態。每個家庭中各種人的命運又涉及到許多普通農民的生活場面,涉及到他們的物質、精神與情感世界。鮑彥山的小兒子澇渣(鮑仁平)出生了,澇渣從小就與孤寡老人鮑五爺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鮑彥山收留了逃荒的小翠子,本打算給大兒子建設子作媳婦,可是小翠子卻與跟她年齡相仿的鮑彥山的二兒子文化子有了感情,在十七歲時出逃了。小馮莊的小慧子外出逃荒幾年后帶回一個孩子拾來,拾來管小慧子叫“大姑”。兩人一直同床就寢。長成青年的拾來逐漸對“大姑”產生了極深的心理依戀,他拒絕了“大姑”的提親,離家成為走街串巷的貨郎。拾來幾次來到小鮑莊,結識了寡婦二嬸,兩個人在互相幫助中產生了愛情,在小鮑莊人一片反對聲中結了婚。有知識、喜歡文學創作的鮑仁文寫稿屢投不中,他纏住老革命鮑彥榮要寫他的戰斗經歷,而鮑彥榮對此不感興趣。鮑秉德的家庭生活非常不幸,妻子因連生死胎,承受不住巨大的精神壓力瘋了。小鮑莊地勢低洼,夏天發了大水。鮑秉德的妻子淹死了,七歲的澇渣為救鮑五爺也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澇渣的行為感動了全村所有的人。鮑仁文寫了澇渣的報告文學,終于引起了縣里和省里的重視,他們要樹立這個典型。在地區報社記者的幫助下,《鮑山下的小英雄》發表了。后來省報記者來了,縣委書記來了,出版社的編緝和作家們也來了。這給許多人平靜的生活多少帶來了一些變化。鮑仁文的名字見了報,他為自己的生存價值得到了認可和肯定而高興。記者和作家們多次采訪撈出澇渣的拾來,使這個一向受到家里和村里人歧視的外來戶挺起了腰桿。就連再婚后生了孩子的鮑秉德也覺得是托了澇渣的福。變化最大的還是鮑彥山家,縣里幫他蓋起了新房,二十七歲的建設子到農機廠上班,他的婚事也馬上解決了;外逃的小翠子也回來了。只有拾來還像以前一樣,耳旁不斷回蕩著貨郎鼓聲,這叮咚、叮咚的貨郎鼓聲,也永遠回響在拾來和“大姑”的腦海里。《小鮑莊》通過對一個村落平凡而又普通的歷史的描繪,表現了作者對農民世代相襲的、約定俗成的文化心理結構的深刻洞悉與體察,那就是以仁義為核心的倫理價值觀念。受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影響,作者在創作中采用神話結構,而且是多頭交錯,最后歸總,以這種富有彈性的結構包融了豐富的內容。那種一以貫之的人物和情節沒有了,閱讀小說就像在展閱一段繁茂蕪雜的歷史圖畫,其中有許多個人物的內心世界,許多家庭的生存狀況,許多種情緒的流動與展示,許多個細節的交織與穿插。整個小說就像歷史一樣在近乎無序的狀態中有序地向前推進。
上一篇:袁志峰孫宜君《小靳莊詩歌選》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王功亮《小鳥,你飛向何方》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