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非楣澋纳羁淘⒁?/p>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舊中國受壓迫最深的下層勞動婦女的典型。在她的身上,最大的悲劇是精神被摧殘得已完全麻木,作者在揭示她的這一悲劇性格時,安排了三個不為人們注意而對表現人物有重要意義的情節。
一是她的“反抗”:祥林嫂的丈夫死后,她本來是決心要守寡的,為了躲避婆婆逼她改嫁才逃到魯四老爺家做工,可后來還是被搶走賣到了山里,對婆婆的這一安排她猛烈地反抗,以至于在拜堂時在桌子角上碰破了頭,這在當時是“出格”了。然而,她的反抗更說明了她的愚昧,證明封建意識已深入到了她的內心世界,因為她的所謂反抗絕不是不滿這包辦婚姻,而是為了恪守“從一而終”、“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道德。從另一方面講,封建社會父母對子女有支配權,她的反抗又違背了父母之命的封建道德,所以她無論嫁與不嫁都逃避不了違背封建禮教的罪名,這一情節的安排表現了在舊中國勞動婦女悲劇的必然性。
二是祥林嫂喋喋不休地甚至是一字不改地向人們敘述阿毛被吃的經過,以至于到后來她剛一開口別人便不耐煩地打斷她,或干脆躲開她。這個情節對表現人物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方面它告訴我們,失去丈夫和兒子的打擊使她近于精神失常,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人們的冷漠,缺乏同情心,更重要的是在人們的潛意識里也認為祥林嫂嫁了兩個男人是不干不凈的,是有罪的,可見封建意識對人們的毒害是多么的深。
三是祥林嫂在臨死前執著地追問:“一個人死了以后究竟有沒有靈魂?”這個情節在作品中只有一句問話,似乎可有可無,然而它卻揭示了主題的深刻性,即封建社會不僅對勞動婦女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壓迫,更重要的是對她們的精神進行摧殘。祥林嫂悲劇的深刻性在于:封建意識已深入到了她的骨髓。連她自己都認為自己有罪,是個不干不凈的人。她不僅生前受盡了折磨和煎熬,而且還要懷著巨大的恐懼走向死亡。一般的人認為死了便一了百了,徹底解脫了,而祥林嫂則沒有這樣的意識,對于她來說,死并不是悲慘命運的結束,而是另一種恐怖的開始,作品正是以這種無比深刻的悲劇力量震撼了讀者的心。
上一篇:《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的歷史必然性解讀
下一篇:《茶館》結構藝術二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