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體裁中的一個類別。即文藝性的通訊報告,屬于文學與新聞的邊緣性體裁。
報告文學的原始定義是“藝術報告”。這是捷克著名記者基希提出來的。他認為,報告文學是“基于事實材料所寫的速寫”。1920年,基希用德文Reportage最早標出了這一體裁的名稱,漢語直譯就是“藝術報告”。所以,在“報告文學”沒有統一的名稱之前,一些報刊上稱其為“文藝性速寫”、“文藝性通訊”、“文藝性的調查報告”或“特寫”等。
報告文學曾在無產階級文學運動中產生過深遠影響。早在1847年6月26日,恩格斯就以辛辣的筆觸,寫下了《基佐的窮途末日,法國資產階級的現狀》一文。后來,象高爾基的《一月九日》,杰克·倫敦的《深淵中的人們》,約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等,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報告文學在中國盛行是在20世紀20年代,名篇有《俄鄉紀程》(瞿秋白)、《一個偉大的印象》(柔石)、《包身工》(夏衍)、《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宋之的)等。從3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中國報告文學獲得很大發展,涌現出一批有影響的作家,形式、風格也更多樣:既有范長江、駱賓基、蕭乾、華山等寫的有關大時代文藝性記事,也有曹白、黃鋼、徐遲、魏鋼焰等創作的大量人物特寫,又有劉白羽、魏巍等的抒情性、政論性都很強的戰地通訊,還有丘東平等人以深刻接觸社會問題見長的報告文學作品。70年代以后,中國的報告文學出現了一個百花爭紛的局面,它的內容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形式也更多樣化。
報告文學具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新聞性,要能迅速、及時地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真人真事;二是文學性,要能運用文藝的手段,借助于形象來反映生活,要求比新聞通訊更形象、更生動、更富有感染力,有較多的文學色彩。
報告文學雖然不絕對排斥藝術虛構,卻要求作品中占主體的人與事必須真實。這個“真實”不是指一般文藝作品中所說的生活真實,而是指新聞報道中所說的新聞真實,它所報道的事實,無論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環境、細節都須真實,不能虛構。這種“真實”也不是有聞必錄,更不是自然主義地照搬生活,它要求用具體的事例,真實、準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和事物內在的規律性,達到真人真事與高度典型的真實相統一,新聞記實與文學典型相統一。報告文學必須以現實生活為題材,面向現實社會生活,不可能有純歷史題材的報告文學作品,這是它的新聞性決定的。它雖然沒有消息、通訊等新聞體裁那么迅速及時,但仍需要注重時效。失去了時代的要求,也就失去了報告文學自身的特點。
報告文學具有強烈的文學性,它要求運用文學作品的表現方法,具體、形象地再現現實生活中的先進典型和英雄人物。這樣的典型人物須是生活中確有的“這個人”,需要從原型的大量素材中選取典型情節、細節和語言,然后通過藝術的構思,形象描繪,表達主題。這種典型化的方法,必須在不損害準確、真實的基礎上進行,不能離開原型去虛構。
在報告文學中,行文敘事可以而且應該帶有抒情色彩。抒情和議論只是跟隨著事實,補充著事實,而不能代替事實,掩蓋事實。它必須和敘述描寫結合在一起,就事論理,夾敘夾議。作者對“報告”的內容加以評議,要精辟、深刻、生動形象,通過對本質的揭示,點明題旨,深化主題,幫助讀者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報告文學的寫法多種多樣,可以寫人為主,可以寫事為主,也可以寫人寫事并重。在表現形式上可以象小說、散文那樣寫,也可以采用書信體、日記體、傳記體等。在寫法上,可以用形象化的政論筆法,也可以用白描式的敘述筆法,可以用散文的筆法,也可以用電影文學的寫法。
優美的語言文字是報告文學的顯著特色,也是它和新聞通訊的區別之一。報告文學的語言要求形象化、個體化,富于感情色彩。作者要對真人真事所包含的語言素材進行提煉、概括,使它既真實,又有聲有色。
上一篇:抒情詩的寫作手法
下一篇:描寫的寫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