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宜君
彝族撒尼人敘事長詩。在云南省路南縣圭山地區彝族分支撒尼人當中廣泛流傳。1953年由云南省人民文工團工作組搜集,黃鐵、楊智勇、劉綺、公劉整理。最初發表于1954年1月、2月的《云南日報》。1954年至1956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先后出版單行本。196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國作家協會昆明分會修訂(李廣田執筆)的新版本。1980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又出版了黃鐵等人的第二次整理本。長詩共有十三章。第一章是序曲。第二至四章,介紹主要人物阿詩瑪、阿黑兄妹以及熱布巴拉家的兒子阿支。第五至九章,寫熱布巴拉家說媒遭到阿詩瑪的堅決拒絕,他們派人搶走了阿詩瑪,在外放羊的阿黑得知,便持弓策馬,緊緊追趕。第十至十二章,寫阿黑為解救阿詩瑪同熱布巴拉父子斗智、比武,獲得勝利,終于迫使熱布巴拉家放出了阿詩瑪。最后的第十三章,寫熱布巴拉指揮崖神在阿黑兄妹的歸途中發大水沖走了阿詩瑪,阿詩瑪從此變成了山谷的回聲。長詩成功地塑造了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阿詩瑪和勇敢、聰明的阿黑這兩個為人民喜愛的形象。阿詩瑪從小就熱愛勞動,在同齡的姑娘中手藝最高,歌聲最美,對美好幸福的生活充滿了強烈的向往。當惡勢力襲來的時候,她沒有聽憑命運的擺布,而是進行了頑強不屈的斗爭。她是撒尼人的美德的化身。撒尼族姑娘把阿詩瑪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人們傳說阿詩瑪是撒尼人中第一個出嫁的姑娘;撒尼人的史詩,也記載了《阿詩瑪》的片斷。阿詩瑪和阿黑的行動表現了撒尼人民反抗階級壓迫和追求自由幸福的堅強意志。《阿詩瑪》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和高度的藝術性。全詩融敘事與抒情于一體,想象豐富,充滿積極浪漫主義精神,修辭手法多樣,人物個性鮮明,語言和細節浸透少數民族的生活氣息和鄉土色彩。《阿詩瑪》受到了國內外文學界的重視。早在解放戰爭時期,就被改編為歌舞劇,在圭山游擊區演出。上海電影制片廠于1964年將這部敘事長詩攝制成音樂歌舞劇影片。國外已出版英、法、俄、日等語種的譯本。
上一篇:孫宜君《阿細的先基》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王功亮《阿詩瑪,你在哪里?》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