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誠良
長篇小說。作者曲波。分上、下兩部。中國青年出版社1977年7月出版。作品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時期北海之濱的春華山區老根據地軍民英勇斗爭的戰斗生活。1942年隆冬,日寇駐藍滄市的坂垣旅團,集中了大量的日寇、皇協軍、漢奸武裝,對我陸峰州進行全面“掃蕩”,企圖擠我軍主力于中州地區,實行決戰。由烽臺市出動的犬養武政郎聯隊,是日寇這次“掃蕩”部隊的兩大主力之一,企圖掃蕩我北州春華山,驅我主力至中州地區,實現他所謂“拉網掃蕩加鐵壁合圍雙管并下”的惡毒陰謀。我軍區首長為粉碎敵人惡毒的計劃,決定主力部隊避敵精銳,選敵薄弱的一路,實行殲滅性的打擊。為此,特派出堅強有力的“常勝連”獨據春華山,配合地方武裝和民兵,對敵精銳的犬養聯隊實行死拖硬纏,頑強箝制,把犬養聯隊拴在春華山,使其無法向中州地區推進。“常勝連”在連長凌少輝、指導員蘇志毅的率領下,首先把犬養吸引住,完成了箝制敵人的第一步。他們在春華縣委書記凌少輝的姐姐凌雪春、東霞縣委書記孟凡達、南棲縣委書記丁盛昌、春華縣武委會主任葉鐵夫等同志的積極配合下,發動群眾,利用民兵的力量,用地雷戰、夜襲等打擊敵人,造成聲勢。犬養確信我“昆侖”部隊主力在春華山區,指揮部隊瘋狂地攻山。“常勝連”和當地的民兵一起在敵人的合圍中打開缺口,掩護一萬多名群眾向羅漢山轉移。羅漢山東方圓二百里的地區,盤踞著號稱“登艾三炳”的沈炳祥、尤炳堂、郝炳全的國民黨雜牌軍隊。他們內部矛盾很深。在他們的隊伍中,還有蘇志毅的中學校長楊林的一個團。針對這種情況,黨組織派蘇志毅出使“三炳”。在出使前,“常勝連”抓住了沈炳祥與日寇勾結的證據,并以尤炳堂的兒子尤慶升為人質。蘇志毅到“三炳”的司令部后,縱橫捭闔,向尤炳堂、郝炳全說明我方的立場,并用確鑿的證據加深沈、尤的矛盾,利用尤慶升做談判的砝碼,迫使尤炳堂退兵。對楊林,蘇志毅曉明大義,并拿出沈炳祥與日寇勾結的證據,揭穿沈炳祥真投降、假抗日的面目,說服自己的老師一起抗日。楊林受三民主義影響很深,他只答應抗日,對與沈炳祥決裂卻難下決心。陸峰州州委書記、“昆侖”部隊政委華雪桓幾次親自來到春華山區,分析形勢,幫助凌少輝、蘇志毅和地方上的干部出謀劃策,挫敗了犬養。日華北方面駐屯軍派特務石原到烽臺市幫助犬養進行所謂的“總力戰”。我軍根據這種情況,打“翻邊戰”。“常勝連”攻向敵占區,發動群眾,斗爭地主,打擊資本家,進行減租減息。他們切斷烽橋路,殲滅了敵人的護路隊,炸毀了敵艦“英丸號”,在敵占區內開辟了新的戰場。在凌少輝、蘇志毅率領“常勝連”進行“翻邊戰”,到敵占區打擊敵人的同時,凌雪春和當地的干部群眾一起展開了反“掃蕩”的斗爭。經過反復較量,革命力量由弱到強。華雪桓政委和率隊來參戰的“昆侖”部隊的晁泰峰團長、蓬曉風政委決定任命凌少輝為西線總指揮、蘇志毅為政治委員,指揮全殲犬養所部的戰斗。結果,犬養所部被全殲,犬養被我軍抓獲。這部作品塑造了凌少輝、蘇志毅、華雪桓等我軍將領的形象,同時也展現了凌雪春等黨的地方干部的風采。作品語言樸實無華,通俗流暢,故事情節環環緊扣,引人入勝,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上一篇:劉圣宇《山區收購站》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柴珮珍《山地回憶》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