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亞里士多德”墨子與《墨經》·關于推理、論證·悖論》注釋|譯文
以言①為盡②誖③,誖。說在其言。(《經下》)
【注釋】①言:言論、論斷。②盡:都、全部。③誖:通“悖”,悖理、謬誤。
【譯文】認為所有的論斷都是錯誤的,這個認識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這個認識也是一個論斷。
【評說】說話者提出“一切論斷都是錯誤的”,這就犯了“自語相違”的邏輯錯誤:如果承認“一切論斷都是錯誤的”這句話是正確的,那么同時這句話就是錯誤的,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論斷;如果認為只有自己的這一句話是正確的,那么這一句“正確的話”也就足以推翻“一切論斷都是錯誤的”的論點。這種“自語相違”論斷,在邏輯學中叫做“悖論”。
正如亞里士多德所指出:“說一切為假的人就使自己也成為虛假的。”“從一切斷語都是假的這一主張,也會得出,這話本身也不是真的。”克里特島人愛庇門德說:“所有克里特島人說的話都是謊話。”這是古希臘著名的“說謊者悖論”,它印證了亞里士多德的話。內容相似、風格各異而又饒有趣味的邏輯悖論,在東西方的邏輯歷史發展過程中,差不多是同時出現,可謂無獨有偶!
上一篇:《博學多才的惠子·關于惠子的邏輯故事·愷悌新婦》注釋|譯文
下一篇:《“絕頂的聰明人”韓非與《韓非子》·所答應所問》注釋|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