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狐史筆是什么意思
【典源】《左傳·宣公二年》:“乙丑,趙穿攻靈公于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
【今譯】 春秋時晉靈公欲殺大臣趙盾,趙盾逃亡。乙丑,其弟趙穿在桃園攻打靈公并將其殺死。趙盾未逃出晉境又返回執政。史官記為“趙盾弒其君。”并在朝廷上展示。趙盾說:“不對。”史官說:“你是正卿,逃亡不出境,回來不討賊,不是你是誰?”孔子說:“董狐,真是古代的好史官啊,寫史無所避忌,趙盾,也是古代的好大夫,因為法而受屈了,可惜。如果出境就好了,可以避免。”
【釋義】 后以此典稱頌敢于秉筆直書,不加隱諱的史臣。
【典形】 筆挾董狐直、董狐直、董狐直筆、史筆董狐佐、狐董仗毫端、董狐執筆、董狐操、付董狐。
【示例】
〔筆挾董狐直〕 清·唐孫華《贈趙松一》:“筆挾董狐直,書過袁豹半。”
〔董狐筆〕 宋·文天祥《正氣歌》:“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董狐直筆〕 宋·黃庭堅《王彥祖惠其祖黃州制草》:“董狐常直筆,汲黯少居中。”
〔史筆董狐佐〕 清·王攄《和忍翁見憲尹》:“先生官禁林,史筆董狐佐。”
上一篇:營門射戟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葬近要離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