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氣節(integrity),即堅持正義,在敵人面前不屈服的品質。 “氣” 是一個人的奮發之態和豪放精神,“節” 是一個人的操守,這兩者結合形成了中國人幾千年來堅守的道德標準。
[析題]具體來說,氣節,是表示個體行為品性的概念,具有德行主體的積極態度的含義,是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表現,以及為維護人格、民族的尊嚴和利益所表現出的犧牲精神和斗爭勇氣。氣節作為完美人格的外在體現,其突出表現就是不堪忍受屈辱,不甘落后,銳意進取。這才是氣節的內涵。守節者,不因危困而改節;失節者,見利忘義,將會遺臭萬年。
氣節是受信念支配的。 “朝聞道,夕死可矣”,揭示的是氣節的源泉;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歸納的是氣節的拓展; “英雄生死路,卻是壯游時”,抽象的是氣節的升華。這些都是與該論題相關而可以進行闡發的。
[溫馨提示]普通的時候、平常的日子,也許不易區分出氣節的高下。然而在逆境中、在危難中、在權錢的誘惑面前,人的氣節就高低分明了。劉胡蘭寧可死在敵人的鍘刀下,也不背版革命,也不出賣同志,受到世人永遠的景仰;汪精衛賣國求榮,甘心做日本人的走狗、漢奸,則受到世人永遠的唾棄。
思路導引
炎黃子孫世代追求的氣節,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弱而復強、衰而復興的靈魂和脊梁,是中華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經天緯地的法寶。歷代有識有為之士,都自覺地從先輩的高尚氣節中汲取精神營養,用以堅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砥礪自己的情操和品格。
氣節作為一種人格力量和出于對美好理想的執著追求與堅定信念,它可以使一個人自立、自主、自強,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高尚的操守。一個人只要始終胸懷正確的信念,心存天地之正氣,不管做什么,都會獲得一種巨大的力量之源。
人無骨不立,民族無氣節不存。任何時代、任何群體的成員,只要有了堅定的氣節信念,就有了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就有了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勇氣和力量;就能為捍衛真理和正義而拋頭顱灑熱血,歷經磨難而不衰,屢遭坎坷而不餒;就能無堅而不摧,無往而不勝。
對一個人而言,受信念支配的氣節無時不有,無所不在,體現在人生追求的方方面面。不論是叱咤風云時的轟轟烈烈,還是埋頭苦干中的默默無聞,須臾也離不開氣節的引導。一個人投身的事業盡管有大有小,但只要志存高遠,鍥而不舍,就能以己之所為報效國家,造福民眾。即使不求聞達,氣節也會蘊涵其中,發揮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的作用。
論點集錦
1.一個人最珍貴的東西是氣節。
2.氣節是一個人的人生準則。
3.氣節是一種道德修養。
4.氣節是一個人幸福的源泉。
5.氣節是自我激勵的精神武器。
6.氣節是一個民族傲立于世的精神支柱。
7.守節者最高貴,失節者最可恥。
8.氣節意味著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富貴不淫。
9.磨難是最顯現人的氣節的時候。
10.氣節意味著銳意進取。
論據超市
[理論論據]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
—— (先秦)孟子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 (先秦)屈原
※良將不怯死以茍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
—— 《三國志》
※大丈夫寧可玉碎,不為瓦全。
—— 《北齊書》
※堅心如鐵石,不諂亦不欺。
—— (唐)孟郊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 (唐)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 (宋)周敦頤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 (宋)李清照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宋)文天祥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 (宋)鄭思肖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明)于謙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 陶鑄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 陳毅
※一個讀書人最珍貴的東西是他的一點氣節。
—— 老舍
※在命運的顛沛中,最可以看出人們的氣節。
—— 〔英國〕莎士比亞
※喪失人格的詩人比沒有詩才硬要寫詩的人更可鄙,更低劣,更有罪。
—— 〔法國〕雨果
※忍辱偷生的人,絕不會受人尊重。
—— 〔法國〕高乃伊
[事實論據]
寧死不吃嗟來食
春秋時代的齊國連年災荒,有個叫黔敖的富戶在路邊設了一個粥攤來周濟逃荒的窮人。一天,黔敖看見一個人用袖子蒙著臉,拖著鞋子,沒精打采地走過來,就高聲喊道:“喂,來吃粥!” 來人抬眼看著黔敖說:“我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樣的地步。” 說完他又向前走了,終于餓死在路邊。
拾金不昧
春秋時代,名賢季札到南郊游玩,看到一位身披老羊皮的老翁,背著柴火很吃力地慢慢走著。而就在老翁的腳旁,有一塊被人遺留的金子,閃閃發光,老翁似乎沒有瞧見,只管走路。季札站在高處,看得明白,就招呼老翁說:“喂!老人家,你的腳旁有一塊金子,拾了吧!” 老翁停下來答道:“你這個人雖然站得高,卻看不遠,表面上像個君子。你想要你就拾了,不要以為我窮得夏天還披老羊皮,就會不勞而獲拾這金子!” 季札十分慚愧。
不畏權勢的華佗
漢末名醫華佗醫術高明,熱心助人,且剛正不阿,不畏權勢。曹操在東漢末年當上了丞相。他常患偏頭風,聽說華佗是神醫,便請他治病。華佗治好了曹操的病,曹操要留他在身邊做侍醫,華佗不愿光為他一個人服務,就借口妻子有病,回家鄉去了。不久,曹操的偏頭風又發作了,派人到鄉下去找華佗,結果發現華佗正忙著給鄉親們治病,而他的妻子根本就沒有病。曹操大怒。最后,這位神醫死在了曹操刀下。
清高如嵇康
魏晉名士嵇康不與貪官污吏合作,表現出高尚的節操。嵇康曾在魏朝擔任過一個小官,但他由于看不慣司馬氏集團的所作所為,便到鄉下隱居起來。他的好友山濤給他寫來信,勸他不要與司馬氏集團頂撞,要克服自己的恃才自傲、自命清高的脾氣,好繼續做官。嵇康讀完信后,立即提筆寫了一封回信,這就是著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嵇康采取莊子拒辭楚王之相的做法,表現出不同流合污的決心。他寫完信后,讓好友阮籍看,阮籍竟雙手顫抖,淚光瑩瑩,哽咽著對他說:“我從你身上看到了真正的人的骨氣,你真是一個與邪惡勢力格斗的勇士!我即使不能像你這樣疾惡如仇,也可以在醉鄉沉睡不醒。而山濤,可惜我們尊他為兄長,想不到竟會為了官位而背叛自己的氣節。” 后來,嵇康被司馬昭以 “輕時傲世,亂群惑眾” 的罪名殺害。被害前,他還在刑場上彈了一曲絕世之作《廣陵散》,琴聲不亂,音調激越,回蕩在刑場的上空,表現著他高尚的情操。
無恥文人
唐中宗時,韋后左右政局,大臣祝欽明為了能升官,有意奉承韋后。一次,韋后在皇宮宴請文武百官,為親族辦婚事,祝欽明為了獻媚,竟在殿堂上跳起了 “八風舞”。祝欽明體胖貌丑,在宮殿上搖頭閃目,左顧右盼,不成體統,唐中宗、韋后看后居然還哈哈大笑。祝欽明是個精通五經的文人,因此,吏部侍郎盧藏感嘆地說:“真是五經掃地!”
*正氣凜然的文天祥
南宋將領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詞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 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為丞相。” 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還說什么鬼話!”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了震人心弦的《正氣歌》。
曹雪芹的對聯
清末著名文學家曹雪芹晚年生活很清苦,但他卻從不趨炎附勢,巴結權貴。據說有個都統老爺過生日,下帖攤派送禮。曹雪芹請人挑上兩酒壇清水,自己拿著一副對聯畫送去。正當都統老爺喝著清水,心里犯嘀咕的時候,曹雪芹把對聯掛了起來。上聯是 “朋友之交”,下聯是 “淡淡如水”,使這位都統老爺尷尬難言。
*失節者的良心
秦檜賣國,雖已歷千載,人猶罵之;周作人附敵,雖一代文學大家,也難抵消公眾所不齒的污點。明末清初的才子吳梅村,降清做了貳臣后,不敢原諒自己,悔恨交加,詩風變得蒼涼凄楚。其絕命詞中有云:“追往恨,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節。為當年沉吟不斷,草間偷活……竟一錢不值何須說,人世事,幾完缺?” 稱自己為一錢不值,這是失節者在民族氣節的正義之旗下的戰栗。
齊白石憤而拒畫
20世紀40年代,齊白石在北平藝專任教。由于齊白石在字畫上的成就,許多人都以得到一幅他的字畫而感到自豪。盧溝橋事變后,當地日本駐軍和漢奸也附庸風雅,向齊白石老人索要字畫,遭到拒絕。為擺脫這些人的糾纏,齊白石閉門謝客,還在門口貼上 “白石已死” 的條子,表現了他高尚的民族氣節。
伏契克的堅決
捷克革命者伏契克與他的戰友一起,堅決反對納粹侵略者。希特勒匪徒辦了一份《塞斯基·德爾尼克》報,他們想拉攏收買伏契克,就找到他說:“您是一個有為的青年,我們德國人很看重您的才能,請您當我們報紙文藝版的主編好嗎?” 見伏契克沒有吭聲,他們又勸說:“只要您同我們合作,我們絕不虧待您。” 伏契克回答說:“我愿寫的你們不登,你們要登的我不寫。” 一口拒絕了納粹分子的引誘。
貝多芬只有一個
幾個侵略維也納的拿破侖軍官發現了大名鼎鼎的音樂家貝多芬,就要求給他們演奏,貝多芬拒絕了。可是,李希諾夫斯基公爵為了逢迎這些侵略者,竟強迫貝多芬演奏。貝多芬憤怒到極點,他一腳踢開大門,回到住處,就把公爵送給他的胸像摔在地板上,然后留下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為公爵,只不過由于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為貝多芬,卻完全靠我自己。公爵在過去有的是,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英國詩人莫端是一個木匠的兒子。有一次莫端遇到一個紈绔子弟,這個傲慢的家伙想借題奚落詩人莫端,于是他高聲問:“閣下的父親是不是個木匠?” 詩人答道:“是的。”
紈绔子弟挖苦道:“那他為什么沒有把你培養成木匠?”
詩人反問:“閣下的父親一定是位紳士了?”
紈绔子弟答道:“當然。”
詩人又問:“那他為什么沒把你培養成紳士呢?”
請以 “氣節” 為話題,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實戰演示]
精彩范文
談 氣 節
歷代的文人士子都以氣節自負,以節操自詡。孟子曾說過: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為大丈夫。” 大丈夫是士子們的楷模與標準。所謂 “寧肯站著死,不肯跪著生”“舍生取義”“寧死不食嗟來之食”,也便是氣節的最好詮釋。
我國是一個講氣節的國度,氣節被人們視為一種矢志不渝的道德操守。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譚嗣同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都是一首首演繹氣節的生命絕唱。他們寧死不屈,寧死也不玷污自己潔白的身軀。他們死得燦然,死得轟轟烈烈,用淋漓的鮮血、高昂的意氣實現著人生的境界。
氣節是一種人生準則,一種道德修養。守節者,誠信無欺,見利思義,將節操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更不要說生命之外的金錢、財富與虛名了。南宋將領文天祥,兵敗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嚴詞拒絕了敵人的勸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親自來勸降,許以丞相之職。他毫不動搖,反而斬釘截鐵地說:“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 臨刑前,監斬官湊近說:“文丞相,你現在改變主意,不但可免一死,還依然可為丞相。” 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還說什么鬼話!”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義了,給世人留下了震人心弦的《正氣歌》。
這種堅守氣節的楷模,千百年來成為人們頌揚和學習的對象。他們雖已死,但他們那種不畏艱難困苦、不惜犧牲性命,以保全氣節的信仰與追求,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永遠激勵著后世人們。
但是,還有一種人,見利忘義,先己后人,凡事首先考慮的是個人的得失,考慮的是生命的保全。只要生命不受危害,只要個人能撈取好處,靈魂就可以出賣;至于氣節,他們往往看得很淡很輕。這種人我們稱之為失節者。這種人雖然暫時保全了生命或富貴,但他們將永遠受世人的唾棄和自己良心的責問。秦檜賣國,雖已歷千載,人猶罵之;周作人附敵,雖一代文學大家,也難抵消公眾所不齒的污點。明末清初的才子吳梅村降清做了貳臣后,不敢原諒自己,悔恨交加,詩風變得蒼涼凄楚。其絕命詞中有云:“追往恨,倍凄咽,故人慷慨多奇節。為當年沉吟不斷,草間偷活……竟一錢不值何須說,人世事,幾完缺?” 稱自己為一錢不值。這是失節者在民族氣節的正義之旗下的戰栗。
守節者與失節者,必定成為歷史,但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千百年來必然成為人們贊成與唾棄的對象。從人類有意識以來,就知道有生必有死,生命只有一次并轉瞬即逝,在明知必死的無奈與恐懼下,人們仍然執著地追求著氣節,這樣的生命與精神必將永垂不朽!
經典點評
氣節是一種熱愛祖國、忠于人民、堅持正義、永不屈服的高尚品質,是一種生生不已、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人生百年頭,氣節重如山。中華民族歷來崇尚氣節,視氣節高于生命。
本文追古撫今,把氣節信念提升到生命的高度,頌揚了作為民族脊梁、國家尊嚴的氣節。具體寫作時旁征博引,廣泛擷取了有代表性的例子,扣住中心不斷渲染,高度贊揚了氣節的偉大,有力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事例充實全面,語言流暢簡潔。
[實戰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母愛》作文論點論據論證
下一篇:《溝通》作文論點論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