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笏擊賊是什么意思
【典源】 《舊唐書·殷秀實傳》:“明日,(朱)泚召秀實議事,源休、姚令言、李忠臣、李子平皆在坐。秀實戎服,與泚并膝,語至僭位,秀實勃然而起,執休腕,奪其象笏,奮躍而前,唾泚面大罵曰:‘狂賊,吾恨不斬汝萬段,我豈逐汝反耶!’遂擊之。泚舉臂自捍,才中其顙,流血匍匐而走。兇徒愕然,初不敢動; 而海濱等不至,秀實乃曰:‘我不同汝反,何不殺我!’兇黨群至,遂遇害焉。”《新唐書·段秀實傳》亦載。
【今譯】 唐德宗時,朱泚欲叛唐篡位,召司農卿段秀實等議事。當朱泚提及謀篡時,段秀實大怒,奪過別人手中的象牙笏,沖上前去,大罵:“狂賊,我恨不得將你斬為萬段,豈能隨你謀反!”一面用笏猛擊,朱泚慌忙攔擋,被笏擊中額頭,流血而逃。秀實又說:“我不同你們謀反,為何不殺我!”終于被叛黨殺害。
【釋義】 后以此典形容忠臣誓死捐軀。
【典形】 段笏、奪笏擊賊、擊賊笏、司農擊賊。段尉慚無笏。
【示例】
〔段笏〕 清·宋犖《贈太仆卿高公挽詩》:“顏舌段笏今有無? 杏山鐵漢建昌守。”
〔奪笏擊賊〕 明 · 李東陽 《司農笏》:“司農手中無寸鐵,奪笏擊賊賊腦裂。”
〔擊賊笏〕 宋·文天祥《正氣歌》:“或赤擊賊笏,逆豎頭破裂。”
〔司農擊賊〕 清·王士禛《陳真亭僉憲殉節詩》:“真見司農生擊賊,還同車右死鳴君。”
上一篇:夸父逐日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子夏懸鶉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