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的解釋|蕭的意思|“蕭”字的基本解釋
“蕭”是簡體字,它的繁體字寫作“蕭”。《說文解字》說:“蕭,艾蒿也。”許慎認為,“蕭”的本義就是艾蒿,這是一個形聲字,它的形旁是草字頭,這說明“蕭”的本義是一種草本植物。“蕭”字的聲旁是“肅”,說明“蕭”和“肅”古代的讀音是相同的,只是現(xiàn)在讀音不同了。
《詩經(jīng)·王風·采葛》中說:“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意思是:那個采艾蒿的姑娘啊,一天見不到她,就好像隔了三年那么長的時間。唐代學者孔穎達在給“蕭”字作解釋的時候說:“蕭”就是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荻蒿,也有人把它叫做牛尾蒿,它的樣子有點像白蒿。可以做火把使用,因為它有一種特殊的香味,所以古人在祭祀的時候,就把艾蒿澆上油,燃燒起來香飄四溢,所以人們又把它叫做香蒿。
“蕭”和“肅”在古代讀音相同,這兩個字的意義也可以通用。“肅”的本義是“恭敬”,所以“蕭”字也可以當“恭敬”講。春秋時期,季氏把持了魯國的朝政,他要攻打魯國境內(nèi)一個叫顓臾的小國家,借口是這個小國家威脅了他的領地。在《論語·季氏》篇中孔子說:“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意思是:我認為季氏的憂患不在顓臾這個小國家,季氏的憂患是在宮廷內(nèi)部。漢代學者鄭玄在解釋這句話的時候說:“蕭”就是“肅”,也就是“恭敬”;“墻”就是“照壁”;君臣相見的禮節(jié),就是來到照壁前要恭恭敬敬。所以把照壁叫做“蕭墻”。“蕭墻之內(nèi)”就是宮廷內(nèi)部。后代的人們就把發(fā)生在內(nèi)部的變亂叫做“蕭墻之亂”,也叫“禍起蕭墻”。
“蕭”的本義是“艾蒿”,是長在曠野之中的野草一類的植物。所以“蕭”字很自然地就引申出凄清冷落的意思。
“蕭條”就是寂寞、冷落、凋零。晉代的竹林七賢之一的向秀在《思舊賦》中說:“瞻曠野之蕭條兮,息余駕乎城隅。”意思是:一眼望去,曠野一片蕭條冷落,我把自己的車馬停在了城邊。
“蕭然”就是清靜冷落。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這樣形容自己家庭的貧困:“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意思是:家里只有四面墻,除此之外什么也沒有,既不能擋風,也不能蔽日。
凄清冷落的景象正是曠野的特征,“蕭”字作為象聲詞也用來表示曠野之聲。戰(zhàn)國時代的俠客荊軻,奉命入秦,行刺秦王,在易水岸邊和朋友們告別,曾經(jīng)唱出了無比悲壯的歌聲:“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里的“蕭蕭”就是描寫呼嘯的北風的。再如曹操的《步出夏門行》中的兩句:“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其中的“蕭瑟”也是描寫秋風的聲音。
自由、奔放、曠達,不受拘束也是大自然的特征,所以“蕭”字也有不受拘束的意思。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瀟灑”就是由此而來的。這個蕭字也可以寫作帶“氵”的瀟字。“瀟灑”的意思是形容神情舉止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有一個成語叫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意思是比喻事情的好壞成敗都是由于一個人。蕭何是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時期劉邦的謀士。當初,他向劉邦推薦韓信做大將軍,后來,他又和劉邦的妻子呂后定計殺掉韓信。所以俗話中就有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說法。
上一篇:藥的解釋|藥的意思|“藥”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落的解釋|落的意思|“落”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