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解釋|道的意思|“道”字的基本解釋
《說文解字》對道的解釋是:“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道的本義是道路,而且是一條直路,不是四通八達的路。四通八達的路稱衢。《詩經》中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意思是,大路平坦如磨石,筆直又像箭一樣。成語道聽途說,出自《論語》:“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意思是,孔子說:把路上聽來的話四處傳播,這種品德應該去掉。成語道路以目,出自《國語》的“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這句話。意思是說,人們在路上相遇,不敢交談,只是彼此用眼睛互相看看,形容統治階級的暴虐。
道由道路的意義引申為規律、道理、學說、思想、主張等。《莊子》中有“臣之所好者道也”。意思是,我探尋的是事物的規律。這里的道是規律。《論語》中有“朝聞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晨得知真理,晚上死去也沒有什么。這里的道,是真理。成語尊師重道的道是應該遵循的道理。志同道合的道是理想、志趣。
《世說新語》中有這么一則小故事:南北朝時,梁王、趙王都是皇室的近親,是當時有錢有勢的人物。中書令裴楷每年都要兩位王爺從所收租金中拿出幾百萬錢,用來救濟貧困的親戚。有人諷刺說:為什么要用向別人乞討來的錢行施恩惠呢?裴楷說:損有余,補不足,天之道也。意思是,使有錢的人受點損失,來補救貧苦的人,這是上天的主張。這里的道是主張、意志。天道也就是自然規律。
中國古代思想家特別重視道。公元5世紀南北朝時,文藝理論家劉勰作《文心雕龍》,其中第一篇就是《原道》。這里的原是推究其本原的意思。這篇文章探討了文學與道的關系,提出文原于道的觀點。他的所謂道就是客觀規律。他認為一切思想意識,一切學術文化,都來自客觀存在,文學創作也不例外。這個觀點是很了不起的。到了公元8世紀的唐朝,大文學家韓愈也寫了一篇《原道》。他繼承儒家的傳統觀點,主張文道合一,以道為主。文是文學的形式,即藝術性。道是內容,即思想性。就是說文學的形式就是為了表達其思想內容。
道又引申為方法、辦法。成語“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出自宋朝朱熹的《中庸集注》,意思是,用那人對付別人的方法,回過頭來對付那個人。這里的道是方法。反其道而行之,是說采取相反的辦法行事。這里的道是辦法。
道的意義用作說、講是假借義。《孟子》中有一段對話:“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意思是說,孔子的學生們是不談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的,所以沒有傳到后代來,我也不曾聽到過。這里的道是談論。津津樂道指興趣濃厚地談論。
先秦諸子百家中有道家,崇尚老莊學說,以虛無為本。魏晉以后有道教,奉太上老君為教祖,其信徒稱道士或道人。
上一篇:邊的解釋|邊的意思|“邊”字的基本解釋
下一篇:酒的解釋|酒的意思|“酒”字的基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