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用以比喻同類沒有差別,用來形容反面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談和譏誚的口吻。出自《漢書·楊惲傳》:“秦時但任小臣,誅殺忠良,竟以滅亡,令親任大臣,即至今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
漢朝有一個名人叫楊惲,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的丞相楊敞,母親是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女兒。漢宣帝時大將霍光謀反,楊惲最先向宣帝報告。后來他被封為平通侯,當時在朝廷中做郎官的人,賄賂之風極盛,有錢的人可用錢行賄,經常在外玩樂,無錢行賄的人,甚至一年也不能休息一天。
楊惲做中山郎后,便把這些弊病全部革除,滿朝官員都稱贊他的廉潔。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勞,便驕傲自滿,結果與太仆戴長樂(長樂是宣帝舊友,深受寵信)結怨。
有一次,楊惲聽見匈奴降漢的人說匈奴的領袖單于被人殺了,楊惲便說:“遇到這樣一個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給他謀劃好治國的策略而不用,白白斷送了自己的性命,就像我國秦朝時的君王一樣,一味地信任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結果亡國了。如果當年秦朝不這樣做,可能到現在國家還存在。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產的貉一樣,沒有任何差別呀!”就這樣,楊惲被免職了。
上一篇:《黃粱一夢》釋義與出處
下一篇:三十六計,走為上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