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愎自用
【釋義】愎:固執。形容固執自信,不聽別人的意見。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
春秋時期,鄭國是中原一個弱小國家,經常受到大國的侵擾。有一年,楚國國君楚莊王又領兵來犯。鄭國不是楚國的對手,只好乞降議和,楚莊王同意了。就在這時,晉國出兵來救鄭國,領軍統帥是荀林父,副帥是先馲。荀林父見楚鄭已經議和,便決定收兵。
先馲反對荀林父說:“不行!我們晉國就是因為軍隊作戰英勇,才能稱霸諸侯。現在碰上敵人不打就撤回,這是膽小鬼。你們愿意逃跑可以,但我絕不干,那樣做不如死去!”說完,先馲就率領一部分軍隊渡過黃河,攻打楚軍去了。
楚莊王這時正在黃河邊上休整,準備回國。聽說晉軍已渡黃河,他更想早點離開,避免同晉國交戰,可是他的寵臣伍參堅決不同意。他說:“我了解晉軍的情況,他們的將領全是新派的,有勇無謀,尤其荀林父副手先馲,剛愎不仁,不聽指揮,所以晉軍有令不能行,一定會失敗的。再說您是楚國的國君,哪有一見敵人就倉皇退走的呢?”
楚莊王覺得伍參講得很有道理,立刻命令出兵和晉軍交戰。結果楚軍大勝。
上一篇:《鑿壁借光》釋義與出處
下一篇:《前車之鑒》釋義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