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筆勾銷
北宋時期,有一個叫范仲淹的人,字希文,吳縣(今蘇州市)人。他出生于貧苦人家,兩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謝氏為生活所迫,只得帶著他改嫁到山東淄州長山縣一戶朱姓人家,從此范仲淹改名叫朱說。由于是母親從范家帶過來的,范仲淹在朱家所處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范仲淹勤學苦讀,一有機會就向有學問的人請教。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渴望到更廣闊的天地里建功立業。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二十三歲的范仲淹辭別母親,不遠千里來到北宋南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進入應天書院讀書深造。求學期間,他廢寢忘食,晝夜苦讀,從不浪費時間,一連幾年都是這樣。由于生活日益貧困,有時他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從沒有脫下衣服好好睡過一個舒服覺。有志者,事竟成。四年后,范仲淹高中進士,不久就出任廣德軍司理參軍,他回家把母親接來,恢復了自己原來的姓名。
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進犯,邊關告急。范仲淹主動請纓,要求到陜甘邊疆去擔負抵御西夏進犯的重任。范仲淹治軍有方,愛撫士卒,在反擊西夏進攻的戰斗中,軍民一心,頻頻取得勝利。從此,西夏人不敢再輕易進犯。在范仲淹的努力下,雙方正式議和。由于抵御西夏有功,范仲淹被調回京城擔任副宰相一職,開始在政治上大展鴻圖。他聯合富弼、歐陽修等人進行改革,開始實行“新政”。
范仲淹推行“新政”雷厲風行,對官員的考核與任命極為嚴格。他親自取來各地官員名冊,一個個檢查他們的任職情況,對于那些碌碌無為的官員一點也不心慈手軟。當他發現有人“在其位,不謀其政”時,就將此人的名字從名冊上一筆勾銷,逐出官場,另外選拔一些比較干練的人上馬。富弼對范仲淹素來很敬重,看到他在整肅吏治上如此不留情面,不免有些擔心,便從旁勸阻說:“把一個人的名字從名冊上一筆勾掉很容易,可是這樣一來,被勾去名字的人就要全家痛哭了!”范仲淹斬釘截鐵地回答道:“他一家人哭,總比他們禍害千家萬戶,讓千家萬戶哭要好得多吧!”
可惜的是,由于范仲淹推行的改革觸犯了貴族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不到一年改革便夭折了。范仲淹也被貶到陜西任四路宣撫使。
后來,人們根據史料記載:“公取班簿,視不才監司,每見一人姓名,一筆勾之。”引申出成語“一筆勾銷”。
——《五朝名臣言行錄》卷七
【故事啟示】 范仲淹任職以來,對官場存在的腐敗現象深惡痛絕。在查考地方官吏政績時,他動用大筆,將那些不稱職的官吏不留情地勾掉。富弼勸說他,不要如此斷送別人的前程,否則全家就會失魂落魄、傷心痛哭。范仲淹卻說:“他們哭比百姓哭要好吧!”富弼從一個人被免職想到這個人全家失魂落魄,體現了仁慈之心,但他的“仁”屬于“小仁”,而范仲淹想到的是千家萬戶,天下蒼生,范仲淹的“仁”是“大仁”。
【成語釋義】 用筆在書面材料上勾畫一下,表示事情已經了結或取消。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一概不計較。
【活用例句】 過去的事就~了吧,我們忘掉那些不愉快,重新做朋友。
【近義】 一筆抹煞
上一篇:《一竅不通》出處與譯文翻譯,成語故事《一竅不通》意思解讀
下一篇:《一箭雙雕》出處與譯文翻譯,成語故事《一箭雙雕》意思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