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狐假虎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
詞源: 《戰國策·楚策一》:“虎求百獸而食之, 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子食也。子以我為不信, 吾為子先行, 子隨我后, 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 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 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 以為畏狐也。”
詞由: 在深山老林里, 有一只餓極了的老虎, 到處找野獸吃, 恰好碰上一只狐貍。老虎想把狐貍吃掉,狡猾的狐貍靈機一動, 大著膽子喝斥道:“你怎么敢來吃我? 天帝叫我做百獸之王, 如果你吃了我, 那就要違反天意。你如不信, 可以當場試一試, 你跟在我的后面到林子里走一走, 看看是不是所有的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老虎信以為真, 就跟在狐貍后面走。森林中的野獸,遠遠地看見狐貍后面,跟著一只猛虎,都嚇得四處逃竄。老虎卻不知道這些野獸是怕自己而逃走, 反認為是怕狐貍呢。
詞義: 狐貍假借老虎的威風。假:借。比喻假借別人的權勢, 作威作福, 仗勢欺人。亦作“狐藉虎威”、“假虎之威”。
書證: 《宋史·恩幸傳序》:“曾不知鼠憑社貴, 狐藉虎威。”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一:“居中的人還要扣些謝禮, 他把中人就自看做一半債主,狐假虎威,需索不休。”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絳妃》:“倏向山林叢里, 假虎之威,時于滟滪堆中,生江之浪。”
上一篇:成語《濠上觀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璞玉渾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