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債臺高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債臺高筑:zhài tái gāo zhù
詞源:《漢書·諸侯王表序》:“分為二周,有逃責(債)之臺?!?/p>
詞由:戰國時候,周赧王名義上是天子,實際上成了木偶。當時,齊、韓、魏、趙、燕、楚、秦等諸侯國稱王稱霸,常?;ハ喙シ?。其中,秦國最為強盛。有一次,魏國信陵君把秦國打敗了, 于是楚國國君孝烈王想趁機當聯合抗秦的合縱長, 便約會各國出兵伐秦, 并請名義上的天子周赧王號令諸侯以伐秦。周赧王早知秦國雄心勃勃,覬覦九鼎,便答應了。這一來, 赧王也須集中軍隊參戰。但一時無法籌集軍費, 只得立下字據, 向有錢的人暫借, 講定打了勝仗后償還。誰知真正愿意出兵的只有楚、燕兩國, 結果仗沒有打, 借的債倒用光了。后來債主拿著借據到皇宮討債了, 周赧王急得沒有辦法, 只得躲在深宮的一座高臺上, 不敢下來。
詞義: 筑起了很高的逃債臺。形容欠的債很多。亦作“債筑臺”、“避債臺”。
書證: 清·黃遵憲《和議成志感》:“失民更為叢驅爵, 畢世難償債筑臺?!鼻濉ぺw冀《蔣瑩溪館愛妾于揚州過江來》詩:“冶游喜有藏嬌屋,僑寓兼為避債臺?!?
上一篇:成語《仗勢欺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傾箱倒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