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一國三公》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一國三公:yī guó sān gōng
詞源:《左傳·僖公五年》:“(士蒍)退而賦曰:‘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詞由:晉獻公初娶姜氏,生有三子,即申生、重耳、夷吾。申生為太子。晉獻公后娶驪姬,生一子,名叫奚齊。因晉獻公寵愛驪姬,便另立奚齊為太子。申生為此出奔曲沃(今山西聞喜縣東),重耳奔蒲(今山西隰縣),夷吾出奔屈(今山西石樓縣境),他們都有自己的黨羽勢力。晉獻公派士兵為重耳、夷吾在蒲、屈兩地筑城。城筑得不堅固,只堆砌一些木柴于城墻之中。夷吾把這事報告了晉獻公,晉獻公斥責士兵。士兵叩頭請罪,并辯解道:“我認為國的自強,在于有德,有德則民服,民服,無城國亦可保。你能施德于民,則宗子之城自然就堅固了。”士兵退朝出來,賦詩說:“晉國的政局,亂紛紛的,就象狐皮上的茸毛一樣。一國之中,三個人都想當國君,叫我服從哪一個好呢?”
詞義:一國之中有三個執政者。公:古代諸侯國君的通稱。比喻事權不統一,使人無所適從。
書證: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七十四回:“武夫當道勢洶洶,一國三公誰適從。”
上一篇:成語《一絲不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一揮而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