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有條不紊》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有條不紊:yǒu tiáo bù wěn
詞源: 《尚書 盤庚上》: “若網在綱, 有條而不紊。”
詞由: 三千多年前的商朝, 國都原在古黃河下游的北岸, 常常遭受水災。帝位傳到商湯的第九代孫盤庚的時候, 為了避免水災, 讓百姓安居樂業, 他決心把都城遷到黃河以南的毫地去。可是他的臣民不理解他的意圖, 因而引起了社會的動蕩。為了控制形勢, 盤庚幾次召集大臣、貴族商議, 要他們回去向百姓講清楚遷都的原因。他是這樣打比喻來做思想工作的:“你們大家一定要聽從我的命令, 我的命令就好象只有把網結在綱上, 才會有條理而不紊亂。只要你們聽我的話, 政務也就好辦了。”經過艱苦的努力,盤庚終于遷都成功, 把國都建在了亳, 在那里安居下來。
詞義: 有條有理, 一點不亂。紊:亂。
書證: 唐·王勃《梓州玄武縣福會寺碑》: “有條不紊, 施緩政于繁繩;斷訟有神, 下高鋒于錯節。”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六回:“聽上去倒也是原原本本, 有條不紊。”孫伏園《長安道上》:“易俗社現在已經獨立得位, 戲園的收入竟能抵過學校的開支而有余, 宜乎全部的組織有條不紊了, ……”雷加《藍色的青㭎林》: “雙跳板已經搭好了, 麻袋運到了船上, 這時汽車也開來了, 于是有條不紊的卸糧工作開始了。”杜鵬程《保衛延安》:“他把指揮所組織得有條不紊, 使指揮員活動時得心應手, 而且他還在指揮山炮等火力,……”
上一篇:成語《有恃無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望塵莫及》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