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妻離子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妻離子散:qī lí zǐ sàn
詞源: 《孟子·梁惠王上》:“彼奪其民時, 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 兄弟妻子離散。”
詞由: 公元前342年, 魏國攻打韓國。第二年, 齊國出兵援救韓國。統帥孫臏采用了圍魏救韓的策略,迫使魏國從韓國退兵保衛國都大梁。孫臏還誘使魏軍追擊, 于馬陵道上大敗魏軍, 殺了統帥龐涓, 太子申當了俘虜。對這件事, 梁惠王一直耿耿于懷。有一次, 孟子游說到了魏國, 梁惠王接見了他, 并問道: 魏國在過去很強大, 可現在到了我手里就不行了, 吃了齊、秦等兩次敗仗, 喪失了不少土地。這樣的奇恥大辱, 我早想洗刷了, 先生您說怎樣才能實現呢?”孟子說:“方圓只一百里的小國都是可以使天下歸服的。君王您只要實行仁政, 這樣, 即使使用的是木制的武器, 也能抗御堅甲利兵的。秦、齊、楚連年用兵, 使百姓不得耕種, 這樣,百姓連父母都養不活, 老婆孩子也流離失散。那些國家的統治使百姓陷入了痛苦的深淵, 百姓當然十分痛恨。你們前去討伐他們, 還有誰來和您君王抗爭呢?所以說,‘仁者無敵’!請您不要再懷疑了。”
詞義: 妻子兒女, 被迫分離四散。
書證: 宋·辛棄疾《美芹十論·致勇第七》:“不幸而死, 妻離子散,香火蕭然, 萬事瓦解, 未死者見之誰不生心?”毛澤東 《評國民黨對戰爭責任問題的幾種答案》: “無辜人民之死傷成千累萬, 妻離子散啼饑號寒者到處皆是。”
上一篇:成語《如火燎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嫁禍于人》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