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卑不亢》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卑不亢:bù bēi bù kàng
詞源: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六回:“寶釵聽了,摸摸平兒的臉笑道: ‘……他這遠愁近慮,不抗不卑,他們奶奶就不是和咱們好,聽他這一番話,也必要自愧的變好了。’”
詞由:一天,吃過早飯,平兒到探春處聊天。平兒,探春和寶釵三人取笑了一回,便談起正經事來。探春認為:可以從園子里的老媽媽中選出幾個老成本分,懂得園圃的人來負責管理園子,這樣做有幾個好處。寶釵李紈聽了都覺得這是一個好主意。平兒說:“這件事須得姑娘說出來。我們奶奶雖有此心,未必好出口。”寶釵聽了,摸摸平兒的臉笑道:“……從早起來到這會子,你說了這些話,一套一個樣子;也不奉承三姑娘,也不說你們奶奶才短想不到;三姑娘說一套話出來,你就有一套話回奉。總是三姑娘想得到的,你們奶奶也想到了,只是必有個不可辦的原故——這會子又是因姑娘們住的園子, 不好因省錢派人去監管……她這遠愁近慮, 不抗不卑, 她們奶奶就不是和咱們好,聽她這一番話, 也必要自愧的變好了。”
詞義: 既不傲慢, 也不自卑。亢:亦作“抗”, 高傲; 卑: 自卑, 看不起自己。指言語或待人很有分寸,亦作“不亢不卑。”
書證: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四章:“馬元利不亢不卑地陪笑說: ‘末將來到平利,好比是闖一闖龍潭虎穴, 本來就將生死置之度外。’”李準《青筍》: “耿良卻是不亢不卑的樣子, 邁著兩條腿, 走進屋子……。”
上一篇:成語《不三不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不當人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