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臨渴掘井》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臨渴掘井:lín kě jué jǐng
詞源:《晏子春秋·內篇雜上》:“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賢,溺者不問墜,迷者不問路。溺而后問墜,迷而后問路,譬之猶臨難而遽鑄兵,噎而遽掘井,雖速亦無及已。”
詞由:魯昭公失了國逃到齊國,齊景公問他:“你年紀這么輕就把國家丟掉了,這是什么原因呢?”魯昭公回答說:“我年紀輕,很多人愛護我,但我沒有親近他們;很多人規勸我,但我沒有接受他們的意見。弄得在內沒有擁護我的人,在外沒有幫助我的人,可是奉承我、對我說假話的人倒很多。這就好象秋天的蓬草一樣,根莖已經枯萎了而枝葉還長得很好看,秋風一起,就把根拔起來了。”齊景公聽了,就和晏子商量,說:“如果幫助他復了國,他不是可以做一個好的君主嗎?”晏子說:“不可能。愚蠢的人總是事后懊悔的,掉下水的人事先不管能否掉下水,事后才想到掉下水的原因;迷了路的人事后只管往前走,事后才想起要把路辨一辨。這就象危難已經臨頭才造兵器,喉嚨堵住了才去挖井用水來沖下去,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去做,也來不及了。”
詞義:到口渴的時候才去挖井。臨:到;掘:挖。比喻平時不作準備,事到臨頭才想辦法。亦作“渴而穿井”。
書證:《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五回:“西岐南宮適勇貫三軍,散宜生謀謨百出,又有姜尚乃道德之士,不可不防。一著空虛百著空。臨渴掘井,悔之何及!”明·朱柏廬《治家格言:“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于去惡》:“吾輩讀書,豈臨渴始掘井耶?”
上一篇:成語《兩袖清風》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為淵驅魚,為叢驅雀》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