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龍蛇飛動》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龍蛇飛動:lóng shé fēi dòng
詞源: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九:“張丞相好草書而不工,當時流輩皆譏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筆疾書,滿紙龍蛇飛動。使侄錄之,當波險處,侄罔然而止,執所書問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視久之,亦自不識,詬其侄曰:‘胡不早問,致予志之!’”
詞由:古時候有個張丞相,喜歡寫草書,可是寫得并不好。有不少人譏笑他,他卻滿不在乎。有一天,他得了一個佳句,馬上取過筆寫了下來,滿紙寫得好象龍飛蛇動一樣的彎彎曲曲。他叫侄子譽抄一遍,可他侄子在字的筆畫起伏的地方看不準,只好去問他是什么字。張丞相看了好久,連自己也不認得了,便責罵侄子說:“為什么不早點來問我,使我也忘記當時想寫的是什么字了。”
詞義:字寫得象龍飛騰、蛇游動一樣。本是說明字寫得很草,后來形容書法筆勢生動,筆力勁健。
書證:宋·蘇軾《西江月·平山堂》:“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清·陳忱《水滸后傳》第三十七回:“道士卷起袍口,磨得墨濃,蘸得筆飽,在照壁上龍蛇飛動,揮下碗口大小的二十八字。”
上一篇:成語《齒白唇紅》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龍行虎步》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