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老而不死是為賊》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老而不死是為賊:lǎo ér bù sǐ shì wéi zéi
詞源:《論語·憲問》:“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 長而無述焉, 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詞由:孔子的老友原壤,母親死了,只是唱著歌, 并不痛哭流涕, 就好象一點也不知道什么叫禮法。有一天, 他伸長兩只腳坐在席上, 等著孔子到來。孔子見了他, 就責備他說: 少時不遜順恭敬, 長大了沒有一件事可以值得稱道的, 這樣的人到了年老的時候還不死, 實在是一個害人的東西。說著, 就用手里的拐杖打他的腳骨。
詞義: 無德者到了年老還不死, 就是害人的東西。賊: 害。亦省作“老而不死”。
書證: 宋·文天祥《集杜詩·淮西帥序》:“知國亡, 乃以淮西全境獻北為己功焉。于是貴年八十余矣,老而不死是為賊, 其貴之謂歟!”元·馬致遠《薦福碑》第四折:“你道你父親年老更殘疾, 他也不是個好的, 常言道: 老而不死是為賊。”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使其間稍伏機心, 略藏匕首, 造物且誅之奪之不暇, 肯容自作孽者老而不死, 獨則徉狂自肆于筆墨之林哉!”
上一篇:成語《老羆當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老龜刳腸》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