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物以類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物以類聚:wù yǐ lèi jù
詞源:《戰國策·齊策三》:“夫鳥,同翼者而聚居; 獸, 同足者而俱行。”
詞由: 戰國時代, 有個人叫淳于髡, 是著名的善辯家。他一天就向齊宣王推薦了七名賢人。齊宣王怪而問之, 說:“你一天之內就給推薦了七位賢人, 可見賢人之多, 物色人材并不是一件難事。”淳于髡用比喻回答說:“鳥總是同類的聚在一起,獸總是同類的走在一起。我是賢人中的人,同我在一起的都是賢人,要推薦幾個賢人,自然輕而易舉。這就好比到水邊打水,用燧石取火一樣容易。”齊宣王佩服淳于髡言之有理。
詞義:同類的事物總聚集在一起。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往往聚集在一起。
書證: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三十九·溫州護國欽禪師》:“有句無句,明來暗去;活捉生擒,捷書露布;如藤倚樹,物以類聚。”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七:“自古道:物以類聚。過遷性喜游蕩,就有一班浮浪子弟引誘打合。”魯迅《兩地書·一二一》:“胡適之的詩載于《禮拜六》,他們的像見于《紅玫瑰》,時光老人的力量,真能逐漸的顯出‘物以類聚’的真實。”
上一篇:成語《牢不可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犬牙相制》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