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雜亂無章》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雜亂無章:zá luàn wú zhāng
詞源: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嘗絕也。……其為言也,雜亂而無章。”
詞由:晚唐著名詩人孟郊(即孟東野),一生貧窮,直到五十歲那年,才做了溧陽縣尉。古文家韓愈與他交情深厚,很同情他懷才不遇的命運。當孟郊赴任時,韓愈寫了這篇序,來寬慰和勉勵他。文章列舉了古往今來的“善鳴者”(指抒發情感的人)后指出:魏晉兩個朝代,鳴的人都達不到前人的高度。即使其中有好一些的,也只講究文辭的靡麗,而缺少真情實感,內容紛亂繁雜,文章脈絡也不清楚。到了唐代,陳子昂、李白、杜甫都各用自己的特長來抒發情懷。在晚于他們的人中,孟郊的詩超過魏晉時代,其間精妙的達到了上古詩的水平。
詞義:混雜零亂,沒有條理。章:章法條理。亦作“凌亂無章”。
書證:葉圣陶《一桶水》:“救火車開不進狹窄的弄。水桶拿不出許多。往來取水只是雜亂無章的一陣胡鬧。”冰心《兩個家庭》:“好容易回到家里,又看見那凌亂無章的家政,兒啼女哭的聲音,真是加上我百倍的不痛快。”
上一篇:成語《朝令暮改》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枯魚之肆》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