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九死一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九死一生:jiǔ sǐ yī shēng
詞源: 戰國·楚·屈原《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 雖九死其猶未悔。”
詞由: 戰國時, 楚人屈原, 他憂國憂民, 即使在去職和被放逐的時候, 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寫下了大量不朽的詩篇。《離騷》是他的代表作,表達了他要求革新政治,與腐朽貴族集團斗爭的強烈愿望和堅強意志,傾訴了他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在《離騷》中,屈原寫到對美好未來追求時說:“亦余心之聽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意思是:為了實現美好的理想,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和危險,我也決不后悔。后來,劉良在這句話后面注上:“雖九死無一生,未足悔恨。”
詞義:死去的可能極大,活著的可能極小。亦指歷盡艱險,死里逃生。
書證:《元曲選·王仲文〈救孝子〉一》:“您哥哥劍洞槍林快廝殺,九死一生不當個要。”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 “你祖榮九死一生掙下這個家業,到如今不但不報我的恩,反和我充起主子來了。”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六回:“又想自從到此,被國王……毒打、倒吊,種種辱沒,九死一生。”
上一篇:成語《之乎者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習焉不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