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自投羅網》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自投羅網:zì tóu luó wǎng
詞源:三國·魏·曹植《野田黃雀行》詩:“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
詞由:曹植,是曹操的第四個兒子。他小時候就非常聰明,很有才華。他不僅善寫章表辭賦,而且能立地成章。因此,曹操十分寵愛他,一度想立他為太子。他的哥哥曹丕也因而非常妬忌他。后來,由于他比較任性,喜歡縱灑,因而在王位繼承人的競爭中成了失敗者。曹丕稱帝后,他受到了排擠和迫害。當時,與曹植友善的丁儀,就因為他曾經勸說曹操立曹植為太子,被曹丕抓起來殺了。名為王侯實為囚徒的曹植,看到自己朋友被殘害,卻無能為力,于是寫了首《野田黃雀行》的詩。在詩中,以鷂比作強暴的統治者,以雀喻弱小的丁儀還有自己,說明在強暴面前,自己以及朋友只得自投羅網,任人宰割了。
詞義:自己投進羅網送死。投:投進,投入。羅網:捕捉魚、鳥的工具。比喻自己走進預先設下的圈套,走上死路。
書證:宋·蘇軾《策別十七》:“譬如獵人終日弛驅踐蹂于草茅之中,搜求伏免而搏之,不待其自投于羅網而后取也。”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二回:“鳳姐因他自投羅網,少不的再尋別計令他知改。”魯迅《華蓋集續編·空談》:“這些東西仿佛就承認了對徒手群眾應該開槍,執政府前原是‘死地’,死者就如自投羅網一般。”
上一篇:成語《自愧弗如》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芹獻》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