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偃旗息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偃旗息鼓:yǎn qí xī gǔ
詞源:《三國志·蜀志·趙云傳》裴松之注:“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疑云有伏兵,引去。”
詞由:三國時候,魏國與蜀國爭奪漢中。魏軍將糧草運往漢水北山寨中屯積時,蜀將黃忠率領人馬前去劫糧,反被魏的援軍團團圍住,脫身不得。趙云久等黃忠不歸,帶上幾十名輕騎出營探察,正好與曹操的大軍相遇。趙云數十騎奮力抵擋,才沖破敵人重圍,退回自己的營地。曹操驅軍猛追,直撲蜀軍。蜀軍副將張翼見趙云退回本寨, 正要閉門拒敵, 趙云卻命令:“大開營門, 放倒軍旗, 停止擊鼓。”而他自己單槍匹馬, 立于營門之外。曹操看到這種情景, 懷疑趙云設下伏兵, 下令立即后撤。事后, 蜀主劉備欣然稱贊說: “子龍真是一身是膽!”
詞義: 放倒軍旗, 停擊戰鼓。偃:仰臥, 引申為倒下。原指隱蔽目標, 迷惑敵人。后亦指休軍罷戰或中止某事。亦作“掩旗息鼓”。
書證: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 “秦顯家的聽了, 轟去了魂魄, 垂頭喪氣, 登時掩旗息鼓, 卷包而去。”鄭振鐸《神的滅亡》:“為了你, 也為了你的同伴們, 你該設法阻止這非法無天的叛逆的行動的發展, 勸他們趁早的偃旗息鼓!”唐弢《海山文集》:“階級敵人是不甘心于自己的失敗的, 他們決不愿意從此偃旗息鼓。”
上一篇:成語《傾國傾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傍人門戶》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