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蔓不枝》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不蔓不枝:bù màn bù zhī
詞源: 宋·周敦頤《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 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季唐來, 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遠益清, 亭亭凈植,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詞由:《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 宋朝道州營造人。他歷任地方官吏, 后來住在廬山蓮花峰, 在建濂溪書堂講學。死后溢“元公”周敦頤在《愛蓮說》這篇短文中,細致地描寫了蓮花的特性。他說: 蓮花從淤泥里長出來卻不受污染, 經清水的洗滌卻不見妖媚; 莖梗里面通透,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 也不枝枝節節; 香氣遠播, 越發清淳; 筆挺潔凈地站在那里, 只能在遠處觀賞卻不能貼近去玩弄。不難發現, 作者是借贊美蓮花來表明自己高潔的志向。
詞義: 指蓮莖光直, 不分枝叉。蔓:蔓延; 枝: 分枝。后比喻說話寫文章簡潔流暢, 不蕪雜拖沓。
書證: 魯迅《二心集·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年深月久以后,先生就不再刪改你的文章了, 只在篇末批些‘有書有筆、不蔓不枝’之類,到這時候, 即可以算作‘通’。”老舍《我怎樣寫〈駱駝祥子〉》:“故事在我心中醞釀得相當的長久, 收集的材料也相當的名, 所以一落筆便準確。不蔓不枝, 沒有什么敷衍的地方。”
上一篇:成語《不堪回首》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東床快婿》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