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通功易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通功易事:tōng gōng yì shì
詞源:《孟子·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 以羨補不足, 則農有余粟, 女有余布。”
詞由: 孟子的學生彭更思想活躍,善于提問。有一次,他對老師說:“現在有的人出門去, 后面跟隨的車子數十輛, 隨從數百個, 一國一國的過去, 受諸侯的供養, 難道不太過分了嗎!”孟子說:“若是不合道理, 就是一籃飯, 也不可受人的;如果合道理, 就是象舜受堯的天下, 也不算過分; 你倒以為過分嗎?”彭更解釋說:“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說一個人不做正當的事,卻去白受人的供養, 是不可以的。”孟子又說:“你如今若不分功辦事,拿有余的去補那不足的, 那么勢必農夫有多余的米, 婦女有剩余的布, 彼此不能通融, 終究不能物盡其用。如果把它流通起來, 那么連那班造器具、造房屋、造車輪、造車子的工人, 就都可以用他們的功來換吃的了。但是, 現在有這么個人, 在家能盡孝道, 出外能講恭敬, 傳播先王的仁德, 然而竟得不到他人的供養。那你為何要尊重那班造器具等的工人, 而看輕那講求仁義的人呢?”彭更聽了老師的這番話,疑竇頓消。
詞義:各人從事一種事業,用他所擁有的,去換他所沒有的,通常指分工合作。
書證:嚴復《辟韓》:“于是通功易事,擇其公且賢者,立而為之君。”
上一篇:成語《進退維谷》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酒酣耳熱》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