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立錐之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立錐之地:lì zhuī zhī dì
詞源:《莊子·盜拓》:“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湯武立為天子,而后世絕滅。非以其利大故邪?”
詞由:盜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孔子去勸告他。盜跖不愿見他,他非要面說不可。盜跖就說:“看看他說什么吧。”孔子說:天下有三德,生而長大,美好無雙,少長貴賤,見而皆悅,是上德;知維天地,能辨諸物,是中德;勇悍果敢,聚眾率兵,是下德。你這三德都有,何不聽我的話,到一個國家去做個諸侯呢?”盜跖大怒,說:“要當官魚肉民眾,這是不會長久的。堯舜做了天子,他的子孫沒有放錐子尖那么一點地方;湯武呢?后代也絕滅了。這不是利大而造成的嗎?”
詞義:插錐尖那么一點兒地方。立錐:錐子豎立起來。形容極小的地方,亦指極小的安身處所。
書證:《呂氏春秋·為欲》:“無立錐之地,至貧也。”《史記·留侯世家》:“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后,使無立錐之地。”《漢書·食貨志》:“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隋書·地理志上》:“子弟無立錐之地,功臣無尺寸之賞。”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天地如此之大,難道竟連一個十八歲的女孩子的立錐之地都沒有?”
上一篇:成語《空前絕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竭澤而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