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秋毫無犯》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秋毫無犯:qiū háo wú fàn
詞源: 《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 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詞由: 在蕭何的再三引薦之下, 韓信被拜為大將軍。為了統一天下,劉邦便問計于韓信。韓信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 指出: 項羽不僅性情暴躁,目光短淺,用人不能放手,而且, 對軍隊缺少約束。他的軍隊所到之處, 老百姓會受到極大摧殘,百姓因而十分不滿。由此看來,項羽表面上很強大, 實際上很容易打敗。而今您大王率大軍進占了陜西的武關,一路上軍紀嚴明,絲毫不騷擾百姓,廢除了秦朝的苛捐雜稅,與老百姓約法三章,那么,老百姓誰還不擁護您當王呢!”劉邦聽了頻頻點頭,后來終于打敗了項羽,統一了天下。
詞義:象秋毫那樣細小的東西都不侵犯。秋毫:秋天鳥獸新換上的極細的絨毛。比喻軍隊紀律嚴明,絲毫不騷擾百姓,損害百姓利益。也比喻為人清正廉潔。亦作“秋毫不犯”。
書證: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二折:“老夫一生公廉正直,與人秋毫無犯。”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回:“我與民秋毫無犯,那得財物與他?”
上一篇:成語《真知灼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空前絕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