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文質彬彬》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文質彬彬:wén zhí bīn bīn
詞源:《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詞由:傳說孔子有子弟三千,脾性、風度各不相同。有的過于純樸老實,有的過于文乎文乎。針對這一情況,有一次孔子在上課時說:“一個人樸實過于文采,不免有粗野之嫌;文采過于樸實,又不免失之虛浮。只有樸實和文采配合適當,才可以稱為君子。”學生們聽了老師的教育,明白了這樣的道理:一個有學問的人,做起事來應該從容不迫,有條不紊,又有風度。
詞義:文采和質樸配合適當。文:文采;質:樸實;彬彬:配合適當的樣子。形容態度從容不迫,舉止風度文雅。
書證:元·鄭德輝《㑇梅香》楔子:“那生他文質彬彬才有余。”元·費唐臣《貶黃州》第三折:“見如今御史臺威風凜凜,怎敢向翰林院文質彬彬。”毛澤東《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曲波《山呼海嘯》:“這幾句講的確實有點文質彬彬,蘇志毅心悅,連凌雪春也默默點頭。”陳殘云《山谷風煙》:“周燕的同級同學,頭發撥得整齊,下巴尖瘦,文質彬彬的胡鏡泉,自動地走出來指揮。”
上一篇:成語《敬恭桑梓》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斗酒只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